第923章 奸臣是奸,不是蠢!(1 / 2)
第923章 奸臣是奸,不是蠢!
李太后非常清楚的知道,大明这次开海,在海外开辟了很多的总督府,这些领地要消化,之后的政策,一定是宗室分封,因为这是唯一的解法。
如果连宗室都不做表率,这些海外的总督府,终究也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
李太后知道,只要见到了皇帝或者潞王,结果一定是被说服,国朝大义在前,李太后也说不出什麽,所以李太后直接选择了不见。
只要不见,就不会被说服。
「朝臣们呢,对于就藩之事,有什麽样的看法?」朱翊钧问起了朝臣们的态度,如果朝臣们因为顶层的分歧,分成了两派,陷入类似于『国本之争』的党争之中,那就不是朱翊钧想看到的局面了。
在原来的历史线里,不是张居正被清算后,大明立刻就变成了党锢,为了打倒对手,不分对错的争斗,而是漫长的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才让大明国朝陷入了完全的撕裂之中。
如果,大明朝廷丶占据统治地位的官僚丶士大夫阶级,因为就藩之事,为了争而争,那朱翊钧可以选择妥协,李太后不舍得自己的儿子,王皇后舍得。
「朝臣们没有意见。」王崇古代表官僚们立刻表态。
你皇帝家内部矛盾,自己去克服,朝臣们可以等,朱翊鏐不行,陛下还有五个皇子,四位公主,绰绰有馀。
这件事早晚要做的,李太后当然可以不答应,但其实最终付出代价的还是朱翊鏐,潞王只能成为一个画地为牢的藩王,和十王府里的藩王没什麽区别,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废物,藩禁会把人彻底异化掉。
也就是王崇古仗着自己年纪大了,有功于社稷,还敢提一嘴李太后,其他人连提都不敢提,你皇帝的刀那麽锋利,皇帝的家务事,参与其中,不是什麽明智的选择。
皇帝的确拿李太后没什麽好办法,但对付朝臣,皇帝可太有办法了!
哪个臣子不开眼,敢蹚这趟浑水,那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
「那就再议吧,朕再想想办法。」朱翊钧听到王崇古这麽讲,看了眼张居正,才点头说道。
解刳院最近出了一本十六卷的书名叫《复健书》,这是一本医书,是以张居正为首的朝中士大夫进行的研究。
《复健书》分为了牙齿丶肠道丶肝脏丶肾脏丶膀胱丶胃丶肺等十六篇,论述如何通过运动丶饮食丶作息丶药物等方面的改变,全面复健,将身体恢复到最佳状态。
张居正身体其实很不好,常年案牍劳形,而且尽心于国事,让他的身体方方面都出了问题。
万历九年,张居正做手术之前,真的要动起手来,张居正真的打不过王崇古,张居正比王崇古小了十岁,但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体能,那时候张居正都不如王崇古健康。
王崇古能提着七斤重的七星环首刀,跑三条街要追杀逆子王谦,这事儿整个京师都多次目睹过。
但张居正那时候已经表现出了衰老的徵兆,比如夜半惊起,刚刚睡下没多久,突然醒来,而且心跳加速,胸闷气短,之后反覆睡不着觉;比如反应下降丶记忆力下降,张口就来出口成章的能力变弱;比如眼花耳聋,眼睛偶尔会出现长时间的模糊,伴随着经常性的耳鸣等等徵兆。
万历九年做了手术之后的张居正,外科的确没有问题了,但内科的调养,持续了八年时间。
经过了八年的全楚会馆辣椒攻防战之后,张居正的身体已经恢复到了这个年龄最佳状态。
解刳院的大医官,围绕着张居正的复健过程,写成了《复健书》。
张居正是典型的威权人物,就是说一不二,他在朝中,只要不是他想掀起党争,就不会有人敢在皇帝的家事上说三道四。
潞王就藩的问题,不会和国本之争一样,让大明完全撕裂。
「陛下,宁远侯到底许诺了什麽,陕西总督才没有满足?」张居正问起了李成梁和石星言之间的冲突。
李成梁被偷袭的原因,是石星言没有兑现李成梁给奴酋们的承诺,这和以前兴文匽武时候,实在是太像了。
将士们打生打死,文官在后面拼命的扯后腿。
收受武将贿赂,一心振武的张居正,以为李成梁需要石星言的后勤,所以才不敢生事,不敢过分追究,自然要问问具体的情况。
石星言被弹劾,也不完全是他和皇帝的意志相左,这次李成梁被偷袭是弹劾的主要诱因。
「没什麽,宁远侯理亏,夸下了海口,这事不怪石星言。」朱翊钧都已经把密疏烧了,这件事过去了,只要没必要再提了,李成梁都把罪名扣在了奴酋不知感恩,甚至不说谢谢了。
密疏的具体内容,其实很简单,李成梁许诺了互市,只要奴酋肯纳头就拜,西域诸部,可以从互市获得充足的粮食。
重要的就是充足二字。
这套玩法在辽东可以玩得转,是侯于赵屯耕屯的好,也是自然禀赋,毕竟辽东的水资源不缺,一年熟一季,也有足够的粮食可以让李成梁这麽拉一批,打一批。
问题是,陕西丶甘肃的粮食自给率不足80%,剩下的需要从四川丶河南丶绥远丶山西获得粮食,这也是陕西丶甘肃稍微有点旱灾,就会饿死人的根本原因。
互市别说充足的粮食了,就是一石粮都没有。
朱翊钧不解释清楚,自然是要给李成梁留个面子,的确和文武矛盾无关,李成梁需要的粮草,石星言充足供应,但再多给互市,那真的是没有了。
张居正没有再继续追问了,论振武的决心,陛下比他张居正还要坚定,陛下说是李成梁理亏,那显然是真的理亏,不好发作。
皇帝下旨处斩了平凉府上下三十二位官吏,这件事廷议顺利通过,本身也是刑部判罚,大理寺审议,最终做出的决定。
除此之外,还廷议了几件贪腐案,这几件贪腐案最大的特徵,就是子孙不孝,通俗来讲就是坑爹。
常例受贿丶侵占公帑丶职权徇私丶科举舞弊丶权钱勾结等等,是大明官场上屡见不鲜的贪腐表现。
在北直隶真定府灵寿县有一县丞名叫耿敬世,此人乃是本地势要豪右之家,也是真定府的举人,三次会试,耿敬世都未能考中进士,隆庆二年,四十二岁的耿敬世被吏部授官,回到了灵寿县做了县丞。
耿敬世前途无望,就一心谋求给子孙后代谋福了,他每年都要收灵寿县四个士绅之家的俸禄,每一家一千两白银,有人状告四家,耿敬世就负责摆平。
每年院试的时候,灵寿县秀才的名额,都被他给卖掉了。
耿敬世在灵寿县当了二十年的县丞,灵寿县县库里的银子,都被他用各种方式,中饱私囊了。
万历三年,灵寿县修了一座桥,七千银不够,最后花了一万四千银,这面有一万一千银被耿敬世一个人给拿了。
万历十四年末,已经六十岁的耿敬世致仕,但整个灵寿县县衙都是他的门生故吏,毕竟几乎所有的秀才,都是他卖掉的名额,这些秀才们,把持了县衙所有权力,数任知县事,都拿耿敬世没办法。
新履任的知县也要到耿敬世那里拜访,才能顺利做事,否则耿敬世做事能力没有,坏事的本事一等一的强。
本来,耿敬世都已经功成身退,他们耿家也成了灵寿县最大的豪奢户,耿敬世的孙子,闹出了一个大乱子来,最终被御史们给盯上了。
耿敬世一生未能中式考中进士,他就把希望寄托到了儿子身上,结果儿子也是个榆木疙瘩脑袋,几次训诫差点把儿子的腿打断,可儿子还是一事无成。
耿敬世有个小孙子,倒是颇有些天分。
权力就等于家族长久辉煌,耿敬世把小孙子耿玉春,送到了九江府白鹿洞书院就学。
这北方小县城来的学子,在白鹿洞书院并不受待见,为了维护同窗之间的关系,这耿玉春大手大脚,青楼花酒丶出门游学丶诗会丶踏青等等,同窗消费,都由耿玉春买单!
同窗们全以为这耿玉春是北方豪奢大族出身,也是百般奉承。
但江西巡按梁祖龄正好真定人,他很清楚灵寿耿家,也不是什麽世家大族才对,这香车美女排场如此豪奢,就引起了梁祖龄的注意。
本来御史梁祖龄也就是怀疑,但耿玉春在九江府因为一个娼妓跟人争风吃醋,开始斗富,御史立刻确定,这就是升转的指标!
最终,耿敬世六十三岁高龄锒铛入狱,按照大明连坐瓜蔓,这耿玉春也别考科举了,能混个流放南洋的下场已经是宽大处理了。
一共六起类似的案件,不是儿子就是孙子,坑爹坑爷。
朱翊钧朱批了这六个案件的处置结果,没有斩首,但抄没家产是必然的,家里膏粱子弟,基本都被流放南洋了。
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王次辅在《自我修养》一书中,有四句忠告,王次辅都把事情说的如此明白了,难不成,他们都没看吗?」
如何做好一个奸臣,王崇古都写成了书,恨不得手把手的教了,结果这天下的奸臣,实在是有点掉奸臣的颜面,奸臣是奸,不是蠢!
王崇古四句忠告是:人情事密丶财不外露丶荒唐不言丶不逞口舌。
一共就十六个字,非常容易理解。
人情事密,托关系丶走门路办成的事儿,无论关系多好,要把秘密烂在肚子里,绝对不要对任何人说,否则就是给帮你的恩公招祸。
事情可能很小,但你的恩公可能已经节节高升,身居高位,这点小事,就成了政敌手里的利刃,关键时刻一刀捅到恩公的要害。
比如申时行和王家屏被弹劾,被官降三级的案子,事儿不大,但一旦在升转的关键时刻暴露出来,那就是仕途尽毁。
御史们弹劾申时行和王家屏,不是为了致他们于死地,而是为了让他们不要在皇帝南巡时,做的太过分。
财不外露十分容易理解,自己的门庭丶自己家庭情况丶自己家里钱的来路等等,如果干乾净净,也要谦虚谨慎,不要轻易展现自己的财力,防止被盯上,容易招惹骗子丶强盗。
如果不乾净,就更要夹着尾巴做人了,否则就会给家里人招祸。
耿玉春就是给自己的爷爷招了弥天大祸,引起了都察院的重视,甚至引起了皇帝的侧目。
荒唐不言,如果做了荒唐事,千万不要对任何人说,把嘴巴闭紧,把秘密烂在肚子里,否则这些荒唐事,成为笑柄不可怕,可怕的是会成为把柄,被人要挟,最终滑入深渊之中,万劫不复。
不逞口舌,是不要跟人吵架,更不要为了几句逞口舌之利,胡乱的威胁丶恐吓丶炫耀自己知道的那些秘密,更不要说大话,说胡话,否则引起了非议,一上秤,千斤打不住。
这四个忠告,就是《五步蛇的自我修养》里,最重要的四个修养。
朱翊钧对这本书非常喜欢,看了一遍又一遍,每次看都有新的收获,全都是如何在官场这个世间最大名利场上,保全自己的方法。
奸臣要保全自己,忠臣丶贤臣更要保全自己。
大明皇帝还以为大明官吏们必然人手一本,日夜耕读,提醒自己,不要犯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