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6章 日不落正在衰亡,抢夺遗产才是关键(2 / 2)
倭国大混战,再次开始。
而矛盾激化的原点,则是桃山幕府,没能打下小田原城,桃山幕府没能进入关东平原,没能实现统一倭国的野望,就没有足够的利益,去分配丶安抚大名们不满的情绪。
而冲突发生的地方,在伏见城。
京都大火之后,丰臣秀吉对伏见城进行了大规模的营造,很多大名的官邸,也从京都搬到了伏见城。
「倭国怎麽这麽乱?」朱翊钧将手中的塘报交给了高启愚,他对倭国的事儿,感觉就一个字:
乱。
织田信长活着的时候,天天遭遇刺杀,现在丰臣秀吉也死在了大街上,鸟居元忠,居然当街把丰臣秀吉给捅了个对穿。
「陛下,织田信长丶丰臣秀吉丶德川家康,其实都是一类人,他们是僭主。」高启愚看完了塘报,陛下作为大明皇帝,在位时间越长,就越难以理解倭国发生的一切。
僭主政治,是非常不稳定的政治体系,而且天生不义。
倭国的最高统治者名义上是住在大明的倭国天皇,但实际上是征夷大将军,这就是僭主,而僭主政治最大的问题就是普遍存在的下克上。
罪责由名义最高位的天皇承担,如此一来,幕府就可以没有任何负担的进行各种残酷丶不义的政策了。
普遍的下克上,造成了不稳定,不用背负罪责,就是天生不义,不稳定和天生不义,就造成了陛下看到的局面,乱。
刚刚大明经历了提心吊胆的一个月,几平所有人都在祈求陛下能在重病中康复过来,而不是趁机兴风作浪,连叫魂丶极乐这些邪祟,都蛰伏起来,生怕惹祸上身,就这,还是被胡峻德给抓了,江南还掀起了一次打击邪祟的风暴。
但僭主政治,就绝不会这样。
极乐教在倭国的泛滥,这里面有很多的大名是极乐教的支持者,用这种分化力量,来抗衡和架空幕府。
高启愚非常不喜欢阶级论的第四卷,虽然陛下从来没有公布过,但他知道陛下写完了,而且从前三卷自然而然的推论,可以得到了第四卷推论,那就是帝制必亡,显而易见,第五卷就是继续斗争。
对于中国而言,泰西的君主立宪,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尤其是英格兰,喜欢大肆鼓吹的大究章。
君主立宪也好,征夷幕府也罢,本质上都是僭主政治,不稳定且天生不义,这种政治,天然会倾向于建立甩锅的制度建设,将军甩锅天皇,大名们甩锅将军,武士甩锅给大名。
这锅甩来甩去,最终的结果就是通过制度设计,达到无法追责的效果。
中国这片土地,是绝对无法接受这种政治制度的,最高统治者必须背负天下兴亡的责任,才是根本逻辑。
统治阶级,甚至不愿意承担兴衰的责任,只想要享受万民的供养和拥戴,却不肯履行自己安天下的职能,这是典型的蛮夷思维。
这就是高启愚不喜欢第四卷的原因,帝制必亡,是对的,无论道路多麽曲折,最终的结果,一定如此。
面对阶级论的五个推论,作为臣子的高启愚有些无力,臣子无法为陛下分忧解难,就是失职。
高启愚对阶级和分配,还有点办法,但对大明必亡丶帝制必亡和继续斗争这三个议题,他真的是毫无办法,这种无力感,让高启愚很是无力。
不过也没关系,他的先生,天才张居正,面对这些,也非常无力。
丰臣秀吉的死因,有些复杂,丰臣秀吉死在了鸟居元忠的长枪,也是死于内讧。
丰臣秀吉的继承人,是他的养子丰臣秀次,而丰臣秀吉有自己的亲儿子,丰臣秀赖,尚且年幼,今年才刚刚两岁。
丰臣秀吉把养子定为关白,也就是继承人,以团结他手下的大名,但随着丰臣秀赖的出生,一切都变了,丰臣秀吉想把一切留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不是养子。
可这个养子丰臣秀次,可不是什麽易于之辈,他是征伐四国,受封近江,禄四十三万石的大名。
丰臣秀次的父亲弥助,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户,甚至连武士都不是,而丰臣秀次能受封近江,禄四十三万石,是因为他真的很能打。
四十三万石的石高真的很高了,越后之龙上杉谦信也就四十万石,而甲斐国主武田信玄,也才二十四万石。
四十三万石高,属于倭国顶级大名,已经颇具影响力的超大势力。
丰臣秀吉想把征夷大将军的位子留给两岁的孩子,丰臣秀次自然不肯,再加上幕府进攻小田原城失利,桃山幕府没能进入关东平原,各大名没吃上肉,对丰臣秀吉愈发不满。
而丰臣秀吉也非常忌惮自己的养子秀次会造反,因为秀次有实力造反。
很快,双方就开始发生摩擦,这种摩擦进一步升级为了冲突,这个养子联合了诸多大名,签署宣誓忠诚的连判状,而丰臣秀吉很快察觉到了养子造反之心,联合三奉行(三个大名),要对养子进行了逮捕和审讯。
摩擦丶冲突丶猜忌丶间隙,螺旋上升,愈演愈烈,最终,在伏见城爆发了火并。
丰臣秀次没有选择忍耐,而是暴起反抗,丰臣秀吉只好让三奉行镇压。
火并发生后,德川家康十六神将之一的鸟居元忠,瞅准了丰臣家内讧,丰臣秀吉身边防备薄弱的机会,率领奇兵士卒三百馀,尽拔白刃相待,冲到了丰臣秀吉的面前,鸟居元忠将秀吉杀死后,大喊着:吾主当王天下,面东剖腹自尽。
鸟居元忠没有把罪责给到德川家康,他自杀,把所有罪责都承担了下来,让德川家康上位。
「倭国的局势正在变得更加混乱,动荡不安,朕打算严令长崎丶对马丶石见等地,严防死守,防止倭国内讧导致风险外溢。」朱翊钧简单询问了下高启愚的意见。
「应有之义。」高启愚思前想后,把话憋了回去,歌功颂德了一番,离开了通和宫。
高启愚其实想说,这是个机会,灭倭的好机会,可是高启愚一想到,大明现在在打安南,就按住了自己的想法,是个好机会不假,可是两线作战的结果,可能是两头都吃不到。
倭国再蹦跳,在大明严防死守之下,彻底衰亡,只是时间问题,甚至幕府这种僭主政治,这种机会日后还会有。
安南方面,已经开战,先打完了一边,再看另外一边的局势,才是理智的选择。
朱翊钧当然想过立刻开始第二次灭倭战争,但他还是忍住了,时机是真的好时机,两线作战,兵家大忌,大明的确很强,但还没有强到如此地步。
倭国京都的局势看似十分复杂,但长崎总督徐渭为大明皇帝十分详细分析了其中局势,其实京都就两大集团,一个是德川家康,一个是毛利辉元。
毛利家打织田,打丰臣,现在打德川,可谓是打满了全场。
毛利家虽然被大明拿走了石见银山,但大明给了他倭国宝钞,毛利家并没有因为失去银山,就过分衰弱到无法和德川家康抗衡的地步。
倭国内战一触即发,大明可以等一等,等倭国真的打起来,打的人困马乏再动手不迟。
只是让朱翊钧和朝廷都非常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十一月初,大明收到了熊廷弼的奏疏,倭国巨变,德川家康上位,毛利辉元不服,双方摩拳擦掌的同时,也对熊廷弼进行了拉拢。
双方许诺的条件都十分丰厚,承认熊廷弼在江户川的统治,如果得胜,则给熊廷弼五十万石高的年俸,熊廷弼所在势力,正式被倭国承认为倭国大名,甚至江户城地位,等同于京都等等。
德川家康和毛利辉元的许诺,大概等同于一字并肩王。
熊廷弼面对如此丰厚的条件,并没有选择答应,严词拒绝的同时,还把来使骂了一顿,他有病才做倭人的走狗!不怕祖宗十八代被人刨了祖坟,才会做倭人走狗。
熊廷弼非但没有答应,他的计划,反而是进攻丶进攻丶进攻!
「戚帅,熊大这是不是有点太激进了?」朱翊钧觉得熊廷弼这份计划,堪称疯狂。
熊廷弼判断,无论是谁赢了,都会再谋关东平原。
这个大粮仓可是块大肥肉,丰臣秀吉需要关东的利益,安抚手下大名,毛利辉元和德川家康就不用了吗?
而熊廷弼制定了一份三路进攻的计划,这份计划,堪称疯狂。
「臣以为,熊廷弼的目的,不在于赢,而在于打。」戚继光看着倭国堪舆图点在了几个位置上,摇头说道:「无论谁赢了,熊廷弼都是弱势一方,但主动出击,无论输赢,其实都是赢了。」
「熊廷弼之所以三路进攻,目的只是为了政治胜利,而非军事胜利,他要让德川家康知道,谋求关东平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伤亡,如此一来,反而能保住关东平原的安宁。「
熊廷弼如此激进的进攻计划,就没想过能军事胜利,而是以一种疯狂的姿态,让德川家康等人知道,他不是倭人,他不吃倭人那一套,想找死就来!
「陛下,熊廷弼恐怕抱有消耗倭国武士的想法,他颁布了刀狩令,不许武士出江户城,但同样不许民间持有武器,甲胄等物,武士和农户的分离政策,让这些在城中居住的武士无所事事。「
「熊廷弼此举,应当还有这个目的。」戚继光分析了熊廷弼的动机。
熊廷弼很有军事天赋,他怎麽可能不知道本来就是弱势方,还要如此分路进攻的弊病?但他还是这麽做了,显然,熊廷弼对江户城里的武土,有些忍无可忍了。
熊廷弼不止一次在奏疏里,对这些武士表达了愤怒。
比如去年六月,熊廷弼参考浙江九营的经验,给这些武士找了点事儿做,他派这些武士出营防汛丶疏浚沟渠。
结果出巡归来,这帮武士,抢了一大堆的倭女回到了江户城!部分均田的农户村寨,被这些武士给抢劫一空!
熊廷弼处斩了三百多名武士,但之后也懒得派他们出营了。
用战争去消灭这些旧武士,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