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1章 小海子不光是李龙的,也是咱们队的(1 / 2)
一顿饭吃完,陈红军都没下最终决定。
李龙当然能够理解,别说这个时候,就是往后推个二三十年,想让一个在体制内工作了十几二十年的人突然辞掉安稳的工作下海创业,那也是非常难的。
这个还是要看个人的情况。有想稳定工作度过馀生的,也有想要拼一把在激流中实现个人价值的。
想法不一样,那选择自然就不一样。
吃过饭之后,李龙和陈红军告别,他事情办完,要回去了。
陈红军推着自行车慢慢往单位走,路上权衡着利弊,想着自己究竟应该怎麽选择。
李龙的话很真诚,陈红军有这个自信,如果自己下海开收购站,是真的可以在短时间内赚到钱的。
但是赚钱是现在,以后呢?以后没了安稳的工作托底,各项福利肯定是没有了,自己的圈子估计也不一定能留存住。
虽然现在下海创业赚钱的趋势在渐变热,但说句实话,体制内的这些人一个个看着圈外在商业领域里奔波的那些人,都是俯视的。
哪怕他们赚的比自己多的多,但在体制内圈子里,他们依然在鄙视链的下游。
如果自己还是个热血少年,说不得立刻就辞职去闯了。
但现在人到中年,想要做出决定,做这样的选择,是真的很难。
到了单位还没到上班时间,大部份人还没到,陈红军停好车子锁上后进了办公室,习惯性的倒上茶摊开报纸,愣了一下。
日复一日就是这样的生活,愿意吗?
看着面前的报纸,陈红军盯着一个点久久不动,内容不记得了,他脑海里是在玛县收购站里那些琐碎却又充实的生活。
「老陈你来的早啊?知道不知道,最近咱们单位又有一个停薪留职下海创业去了,据说是进了什麽公司去当副经理,给别人打工了。你说好好的国家干部不当偏要去替别人干活……就算一个月比咱们多赚几百块钱,那钱拿着也不安生是吧?」
有同事过来聊八卦,陈红军打着哈哈,突然省悟过来,从单位离开或者停薪留职出去创业赚钱的,这段时间好像好几个了。
在这些留着的同事眼里,那些离职的同事一个个过的匆匆忙忙,哪比得上单位舒服。
但在陈红军眼里,那些人应该是乐在其中吧?
等这个同事离开,又有人过来,这回是当初跟着他一起在玛县收购站的工作人员。
「老陈,你说咱们天天呆在办公室里,没啥活,钱也少,没啥奖金,这一天天的感觉都能把人闲死。」
「那你想干啥?」陈红军心头一动,问道,「总不能学那几个搞停薪留职吧?」
「我倒是想,但不敢啊。没出去干过,连干啥都不知道。」同事也是一肚子惶恐,「以前在县里,虽然不能经常回家,但干得好了,有奖金,拿给家里的钱多,家里那口子也没啥意见。
现在呢,倒是就在家门口,能按时回家了,但拿回去的钱少了,家里开支一下子就紧张了,媳妇抱怨,家里生活也没以前那麽好了……唉,你说为啥非要把收购站撤了,原来那样多好啊!」
陈红军其实面临的是差不多的情况。如果不是他给李龙提供了有用的信息,李龙给他付了充足的信息费,现在的生活同样会是一地的鸡毛。
「那要说我要再出去搞个收购站,你说能不能赚上钱?」鬼使神差的,陈红军笑着问了一句。
「真的开?那肯定赚钱啊!」同事以为陈红军开着玩笑,笑着说道,「你想啊,现在啥东西都涨价,咱们以前收的那些肯定也涨价了。
但贩子和原主手里收的东西就不会那麽高的价,低收高卖,这一来一回,钱不就来了?以前咱们是给公家干,那赚的钱是公家的,现在咱们要自己干,那赚的钱不就是咱们自己的吗?」
说着他又摇了摇头:
「不过也难啊。以前是有公家兜底,收到的不管啥东西,公家都有钱给兜着。现在呢,咱们自己哪能拿出那麽多钱当流动资金?这玩意儿,一开始没个万把块钱,根本玩不转……」
这事普通人家根本搞不成。有钱搞这个的,能搞早就搞了——有些人的眼光因为自己所处的位置不同,赚钱的道儿,特别是赚大钱的道儿,他们早就开始趟了。
特别是这个信息不畅的年代,但凡是有点能赚钱的道儿,相关人员早就已经捷足先登了。
基本上是不会留给信息闭塞的普通老百姓的。
打个比方,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头十年计程车牌照的事情,相关单位分批放出来,这玩意儿刚放出来的时候便宜的很,但市场是一证难求啊。
相关单位放这个玩意儿,根本不会大肆宣传,知道的都知道,不知道的想知道也没地知道去。
然后一个证五万块钱拿上,转手三十五万卖出去,这钱来的多快!
也就是再过三四十年,网络信息传播加速,但凡有点什麽消息直接就上网络了,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造谣的也会在网络上传播了,信息真假难辨,这玩意儿就考眼力了。
陈红军没接话,他倒没这个方面的困扰,李龙说了,如果自己开收购站,他会给自己借起步资金,这一点陈红军相信李龙的人品。
但李龙说了,最好别带原来的同事,因为原来的同事是同事,哪怕是上下级,因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导致同事和自己不太可能会适应领导和员工的关系。
很大可能钱还没赚钱,和同事的关系就闹掰了。
陈红军是念旧情的,不然也不可能在准备离开玛县的时候给李龙介绍自己的人脉关系。
所以想了想,他还是给同事说道:
「要是我开收购站,让你过来给我打工怎麽样?一个月给你开一百块钱工资。」
「那可不行,老陈你这就不够意思了,你要开收购站,那我怎麽也得是合伙人嘛!」同事笑着说道,「我虽然拿不出钱,但手底下有活啊。咋说加入你的收购站,你也得给我两三成乾股对吧,咱们也是共患难过来的,是吧?」
陈红军笑了,说道:
「就是,要是你进收购站,那我肯定给你乾股。」
这事也就没了下文。
果然,当惯了干部,是没有人习惯于久居人下的。陈胜吴广留下来的传统,加上解放后搞人人平等,还有在单位主人翁当惯了,是不会习惯当员工的。
看来小李的建议是真的中肯啊,如果自己要乾的话,最好就是直接招那种城里没工作打零工的勤快小伙子,或者农村进城务工的老实青年。
不知不觉中,陈红军已经把自己代入到了一个收购站老板的角色上了。
显然,李龙说的那些,他是真的动心了。
接下来这几天,陈红军就开始在北庭市转悠,想找一处比较合适当收购站的院子。
要当收购站,就得院子大丶仓库多,还要在交流比较方便的地方。
转来转去,他就还找到了当初李龙截胡别人卖贝母的地方。
这是原来老收购站的院子,因为老板出了事,收购站最后就关门了,院子目前还没租出去——毕竟这年头做生意讲究个吉利,原来院子犯了这麽大的事儿,别处也不是没有合适的场地,为什麽偏要选这里呢?
于是这院子就空下来了。
本身就是公家单位的院子,租不出去也没多少人上心,陈红军侧面打听了一下,这院子租一年八百块钱,真不多。
然后就是最近各种东西的物价,陈红军在打听过后发现,果然如李龙所说,各种东西都涨价了。想要坐地收货转手倒卖,利可能没原来想的那麽厚。
但只要把架子搭起来,他相信慢慢会把人流引过来了——因为这一次打听,原来的收购站怎麽倒的,他也知道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