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你最好祈祷我们在保障民生!(1 / 2)
第565章 你最好祈祷我们在保障民生!
「感谢,万分感谢!」
听着卫筱简短而有力的表态,谢东奎开始走心了。
这句话,算是抹平了摸排工作的一切障碍。
「但是,应该用不上。」
「假如说真到了需要卫总你砸锅卖铁的时候,那我们面对的敌人就只能是外星入侵。」
「所以卫总,以及诸位高朋,把心放肚子里,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手段,我们都有把握。」
「像刚才说的一样,我这趟来主要是摸排,了解技术手段。」
卫筱的决心很好。
谢东奎很感动,但没有必要。
他只是例行公事而已,顺带看看有没有方法,在军事上帮助前方。
陈晨闻言微微低眉:「所谓的技术手段是?」
谢东奎开门见山:「就是能保障前方胜利的手段,顺风不比平常,毕竟是军民融合的试点企业。」
卫筱立刻拍拍胸脯,迫不及待的显圣。
「裤裆里着火,当然了!」
「我们顺风一直秉承着创新无极限,致力于将快递送到客户头上,保障民生。」
「不管客户是军是民,我们都能保证把快递送到头上。」
「宋杰,你给谢主任介绍一下。」
宋杰自从听到谢东奎来意那一刻,就已经在准备发言了。
现在草稿都打出来了,振振有词。
「谢主任,我们顺风本来就有一套成熟的军地保障体系。」
「正常状态下,我们年度军用物资航空吞吐量达24万吨。」
「但如果是战备状态,我们可以将这个数字提升十倍。」
「同时我们可以将西部的枢纽全部转为临时状态。」
「别的不敢说,完全保障你们的除大型装备以外的运输,我们做得到。」
「另外,现在双尾蝎和三体式计划几个无人运输方案完全成熟。」
「必要时我们可以进行抵进前线的运输,完全解放部队的飞机运力。」
谢东奎听到报告,微微一愣。
全都是乾货,而且干到了极致。
言下之意,如果双方愿意,战时的后勤物资配送根本不成问题。
打仗打的是后勤。
当你拥有一支最多次日达的运输保障大队之后,几乎就没有输的可能。
至此。
谢东奎感觉自己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一半,双手合十连称感谢。
「你们这样说,我心里就有底了。」
「但重担不会全部给你们,我们还有一支专业的联勤保障部队。」
「我的建议是,贵司最好建立一个专班,和联勤保障部队对接。」
「然后由联勤保障部队统一指挥,提高效率。」
听到这话,卫筱立刻点名宋杰:「宋总,你负责这个专班,会议结束之后出方案,天黑之前给我签字。」
「好的!卫总!」
谢东奎再次感谢,然后转向陈晨:「陈总,另外我还想了解一些晨盾的硬体产能方面的事情。
「按照之前科工委掌握的数据,贵司年生产无人机750万台。」
「我想知道,这个数字里,有多少能转变为军用产能?」
谢东奎拿到的是去年产业普查时的报告。
数字写的很清楚。
去年全球民用无人机产能刚过一千万,晨盾系占到绝大多数。
在现代战争日益依靠无人机的情况下,无人机厂商就等于军工厂。
最让谢东奎感到庆幸的是。
这座全球最大的兵工厂,在自己的手里。
「当然了,还是那句话,不要你们转产。」
「我只是摸排一个数字。」
「毕竟你这几百万台无人机产能全部转军用太吓人。」
陈晨跟着点头:「首先,我司的所有民用生产线,可以原地无缝切换为军用生产线,一台都不带打折的。」
谢东奎早就猜到了这一点。
虽然嘴上嗷喊着保障民生。
但晨盾的狗都是配枪的。
这一点各级领导是清楚的。
不过仔细一想,一个民用无人机公司,能无缝转换军用线,也挺吓人的。
这意味我军人均四架无人机。
局部区域,可能能配到人均十架。
在无人机就是战斗力的今天,这是什麽样的能力?
想想都觉得头皮发麻。
「另外,刚才说的数字,涵盖载重在两吨以上的大型无人机。」
谢东奎突然皱眉:「怎麽?两吨?你们两吨以下叫小型无人机?」
我的天!
哪有这样划分的?
一般的厂商业载有个几百公斤,那就算大型无人机了。
毕竟这个业载足以装弹药了。
可晨盾,以两吨为界限!?
也就说说,刚才说的七百多万架里还包括很多常规意义上的战斗机?
陈晨点头:「是的,大型无人机的产量暂时我没有数字,因为我没有试过极限在哪里,十万台应该不成问题。」
谢东奎沉默无语。
陈晨所说的大型无人机都是动不动起飞重量好几吨,全机配备完善的电子系统和隐身系统的那种。
像这种机器,给一般的小国家几架,他们就当宝贝拿着。
可陈晨,一说就是十万台,还没有极限。
对!
最恐怖的就是这个没有极限!
因为陈晨一直收着产量,从没有全马力改动过,
天知道这家公司放开了手随便抢,将是怎麽样的场景?
「话说回来。」
陈晨又着重强调了一番。
「当然,刚才强调的正常市场条件之下。」
「所有的民用无人机产能,都是我们考虑市场供需平衡的情况宏观调控出来的。」
「既然是谈到军用,那就没有供需平衡这一说了。」
谢东奎一点就通。
这种工业产品,市场和出货量要形成较为稳定的关系,并不是卖的越多越好。
出货量越多,价格越低。
反过来会侵害企业的利益。
在一些竞争力极强的行业,很多企业会因为争抢蝇头小利,忽视了这一点,疯狂内卷。
但无人机这个领域不会。
因为大头只有一家,晨盾就是行业标准。
他们有先知卓见,并且有足够多的市场份额来调整产能。
几百万台的数量是他们经过详细计算之后,得出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想到这儿,谢东奎忍不住问道:「所以不考虑供需,你的真实产能是多少?」
陈晨伸出一根手指。
谢东奎:「一倍吗?一千五百万台?我的天啊!」
「不,是一直生产。」
「????」
陈晨:「晨盾目前有六个产业基地,十四个一级工厂以及上百个生产基地。」
「所有生产线已经完成了全智能化升级。」
「在谢主任你能保证我的原材料供应的情况下。」
「我的工厂产能可以撸出火星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