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4章 也就三四千(1 / 2)
第894章 也就三四千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影视城亦然。
可是电影开拍在即,陈凡也不会干等着,早就被他看上的曾家埠老街,便成了影视城第一个固定取景地。
不需要费太大的功夫,将老街上的一百多户居民都请出去,再把一些具有典型建国后时代特徵的房子拆掉丶或者进行改造,一条「民国街」便横空出世。
有了条件之后,影视城也终于迎来第一个电影剧组。
四月二十七日,星期日。
在经过一番精心准备,江影厂武厂长亲自带队,况明义照例任制片主任,负责统筹全局,两人带着一百多人的拍摄团队,乘坐轮船在这一天抵达云湖。
到云湖的时候正好是早上,卢家湾的两条大船刚刚送完货,陈凡便有预谋地临时徵用,一次性便将这些人和各种物料丶设备,通过连接云湖与长江的河道,转运到曾家埠码头。
当船靠岸时,武厂长等人一眼便看见等候在码头上的陈凡,还有他身后站着的一群人。
等船停稳,搭好跳板,武厂长第一个下船,远远地看着陈凡说道,「这地方可以啊,山清水秀的,房子也很有民国的特点。」
民国的建筑特点其实并不明显,主要还是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只是其中融入了一些西洋风格的元素,比如玻璃窗丶罗马柱丶穹顶丶玻璃天窗丶老虎窗等等。
若是融合得好,风格会比较突出,形成中西一体的建筑特点。
若是融合不好,就会像曾家埠老街这样,白墙青瓦上忽然出现一扇彩色玻璃窗,显得非常突兀。
可是这种突兀,却又能很好地代表了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风格。
从有些香港老电影里面的民国戏,也能看出来一些。
由于要给上岸的人和设备腾地方,陈凡等人并没有上前迎接。
等武厂长和况明义走近,他才笑着说道,「这地方刚刚才腾出来,还需要简单修缮一下。」
说着往老街的方向指了指,「虽然民国特点比较明显,不过地域特徵还是有些单一。在老街另一头,我打算再建一条新街,把其他几个地方的建筑特点融入进来。」
《道士下山》第二部,将以长征作为背景,红蓝双方的队伍在从东到西丶再到西北的地域上交战,其中红方又分为四支主力队伍,分四路转进,途径江西丶福建丶广东丶湖南丶湖北丶广西丶贵州丶云南丶四川丶青海丶甘肃丶陕西等地区。
这麽多的地方,一条曾家埠老街当然不能将所有的建筑特点尽囊其中,还需要再扩建几座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
不过电影的场景也不会拍得太大,截选几个节点,表现一下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就行。所以再建三五座大宅院,意思意思,也就差不多够了。
况明义跟陈凡挥了挥手,算是打过招呼,笑道,「扩建不扩建,待会儿再说。现在的问题是,咱们这麽多人丶住哪儿?东西放哪儿?」
陈凡转身一指老街,笑道,「这里几十座房子,都是刚刚腾出来的,还不够你住的?」
就住这里?
况明义和武厂长相视一眼,正要说话,却见陈凡打了个手势,便将目光投向他身后的那群人。
陈凡先做介绍,指着一位穿着干部服丶大约四十来岁的中年男人说道,「这位是影视城公方经理,也是刚刚成立的云湖旅游公司的副总经理,董正阳同志。」
董正阳立刻满面笑容伸出右手,同武厂长丶况明义友好地握了握手,「欢迎欢迎。我代表云湖影视城公司表个态,我们将尽全力,为贵厂的拍摄工作提供全方位的后勤保障。」
他转头看了一眼老街,回过头来,笑着说道,「影视城初建,条件艰苦了些,暂时只能委屈大家先住在这里。不过招待所正在紧张的建设当中,最晚一个月内就能完工,到时候剧组的同志们就可以入住了。」
等他话音刚落,陈凡便在一旁笑道,「董经理有些谦虚了,其实住这里也还好。这条老街上的房子一直都有人住,为了给剧组腾地方,不影响拍摄,我让所有的建筑队都去给他们建筒子楼。
这不,紧赶慢赶,十几支建筑队的三四百人一起赶工,前两天筒子楼终于可以入住,然后这些居民就赶紧搬了过去。」
现在建房基本没什麽污染材料,除了砖头丶砂浆丶水泥,就是钢筋和石灰。以当前的天气条件,水泥达到最佳硬度的时间差不多在20天左右,从4月上旬开工到现在,水泥丶石灰差不多干透了,刚好可以住人。
如果是在北方,气候乾燥丶气温也更低,还能更快一些。
武厂长闻言,不禁笑道,「有筒子楼住,肯定要快点跑啊。」
这话一出,周围顿时响起一片轻笑声。
住新房的梗,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倒是况明义有些惊讶,「同时十几支建筑队赶工?云湖的建筑队都拉过来了吗?」
陈凡哈哈一笑,说道,「市里的建筑公司都有任务,要等他们,黄花菜都凉了。我是直接从下面公社找的人。
现在不是改开了吗,有些生产队丶公社就把一些会手艺的人集中起来,成立了集体建筑队,我找的就是这些人。
别看他们只是集体单位,手艺却不比正规建筑单位的师傅们差,而且干活儿的时候不讲条件,效率比市里的建筑队还要高不少,找他们干活,那是又快又好。」
他说的就是卢家湾建筑队。
这支以原来的六队厕所装修队为基础的施工队伍,在聘请了几位南湖公社建筑队的退休老师傅之后,趁着卢家湾全面新建小洋楼的机会,迅速发展壮大。
工人以卢家湾的壮劳力为主,南湖公社其他几个生产队的亲戚朋友为辅,如今已经有了七八十人的规模,还超过了公社建筑队。
嗯,顺便也抢了不少订单。
以他们为基础,再让他们去找认识的丶不认识但听说过的其他集体建筑队,东拼西凑,便拉起来这样一支杂牌军建筑队。
那些建筑队当然没有卢家湾建筑队的规模和水平,但也都是由精通瓦工和木工的大工组成,没有滥竽充数的人。
虽然他们每支建筑队的人数不多,但集合起来,人就不少了。
大工负责技术活,再找一批小工过来,还找机械厂做了一批吊装器械,建两栋筒子楼,真费不了多少功夫。
而且,有卢家湾建筑队的基础在,再安排两个监理,也完全不用担心质量不过关。
至于为什麽会找他们?
当然是因为云湖建筑队的人,全都被行署布置了任务,去执行工厂扩建丶集贸市场修建等任务去了。
本来杨康年还在头疼,从哪里给影视城项目挤一支建筑队出来。
结果陈凡根本看不上他们的队伍,直接说自己找。
集体建筑队成员全部都是生产队社员,他们可没有这个时代工人常见的傲气,让他们加班加点的干活儿,是半点条件都不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