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6章 导演去哪儿了(2 / 2)
总共十名教授,本校只有三名,加上本地江南师范的,也只有五名,只占了一半,剩下的一半都来自当前国内中文系领先的学校,而且来的都是当家人物,规格不可谓不高。
只不过,怎麽选来选去,都是认识的熟人呢?
有的是在作协见过,有的在文代会上握过手,还有的在私下里也做过学术探讨。
这个……选人不严谨呐。
介绍完答辩委员会成员之后,席教授终于开始进入正题,「现在进行第一个流程,请答辩人做自我介绍。」
见所有人都注视着自己,陈凡不自觉地乾咳了两声,扶了扶桌上的坐式话筒,随即开始发言,「各位老师丶各位领导丶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我是陈凡,来自江南大学,是78级中文系的一名研究生,跟随徐祖瑞教授进行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方向的学习研究,……」
虽然很多年没有毕业答辩,但以前也是有过的,这一次也基本遵循了原来的答辩流程,先从答辩人的自我介绍开始,然后是答辩人陈述丶提问与答辩丶总结点评丶致谢,共五个流程。
后来的毕业论文答辩也基本按照这个过程进行。
自我介绍和陈述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陈凡将时间把控得很准,10点左右,就完成了前面两个程序。
从这时候开始,才是正戏开场。
以席教授为主的考评团委员们,轮番对他发起攻击。
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古代文学从各个方面丶角度被解读得七零八落之后,游仙文学意料之外丶又情理之中地被各大名校的文学博士追捧,各种分析论文出了一沓又一沓,其中不乏精品。
但在眼前这个时代,游仙文学还是一个相对冷门的课题,为了这次答辩审核,这十位教授们都将陈凡的毕业论文研究了一个月。
不仅如此,他们还发动身边的朋友,一起给这篇论文「挑刺」。
最后刺没挑到,反倒累积了不少疑问。
这时候都一股脑地抛出来,成为射向陈凡的「炮弹」。
不过,陈凡也不是吃素的,论文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他亲手敲出来的,心里有底气,自然不虚。
只见他从始至终都神态轻松,面对考评团抛来的问题,都自信满满地作答。
在台下的看台上,文学系的教授们都听得聚精会神,不时轻轻点头,到了后来,更有人掏出笔记本做纪录。
江大校长听了一会儿之后,侧过头对着徐教授小声说道,「今天这场答辩结果已经毋庸置疑,我倒是担心,那几位外校的教授回去以后,会不会提议学校开设这方面的课程。
陈教授是一定会读博士研究生的,等他拿到博士学位之后,要不要在中文系开一门游仙文学研究课题,也带几个研究生?」
徐教授不假思索地摇了摇头,「他就不是安分的人,你还是别做这样的指望。」
顿了一下,又说道,「倒是另外有件事可以考虑一下。等几年后他通过博士毕业论文答辩,拿到毕业证,到时候以博士学历为基础,加上几年的授课经验,完全有资格评选正规的教授。……」
话没说完,校长便轻轻点头,「我明白您的意思了。这件事我会记在心里。」
随即转头看向台上侃侃而谈的陈凡,轻声笑道,「客座教授毕竟只是荣誉称号,以陈教授的能力和学识,与正规的教授之间只差了几篇论文和经验而已,这方面就要靠您费心指引。」
徐教授笑着点点头,「他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别人成为教授时,最少都是三十多岁的年纪,他却才二十岁,未来还有很长一段黄金期。
就算他不肯沉下心来做学术研究,以他的学识,做个资深学者还是没有问题的。
只要能把他留在江南大学,他就能成为江大中文系的中流砥柱。即便我们几个老家伙哪天忽然走了,后面没有特别出挑的人,但只要有他在,江大中文系,就依然能在国内学术界占据一席之地。」
老人家们看过太多的兴衰起落,早就习惯了未雨绸缪。
别看如今的江南大学文学系有他们三老坐镇,可他们几个年纪都大了,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几年,后面却没有一个能接替他们在学术界地位的人出现。
其实这不只是江南大学的问题,在全国各大高校的许多专业领域,都有这样的困扰。
没办法,大风天的威力太大,他们能活过来就是侥幸,哪有机会和时间去培养后辈人才。
他们还算好的,最惨的还是武大中文系,五老八中在大风天里折了好几位,也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续起来。反正现在这个全国「中文系」第一的位置已经不复存在,只能保持在第一梯队。
若是后继无人,未来这第一梯队的位置能不能保得住,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正是有鉴于此,徐教授在听到几位老师的推荐丶又详细了解过陈凡出版的作品,以及他的人品之后,便毅然动用特招权,将他收为关门弟子。
一方面是不希望浪费人才,同时也是想为自己找个衣钵传人。另一方面,却是为了学校考虑。
若是没有厉害的人才坐镇,只怕等自己丶老席丶老刘这三个老家伙两脚一蹬走了之后,江大就会步武大的后尘,中文系就此没落。
学校某个专业在学术界的地位,都是靠教授团体用一篇篇论文丶培养的一个个优秀学子争回来的,而地位又关系到在学术界的话语权,话语权又代表了声望丶拨款等实际利益。
这就和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一样,再厉害的学者,说白了也是代表自己的所学发声,都有一颗扬名天下丶桃李满园的野心。
否则还写什麽论文?直接窝在家里看看书不就行了?
江大三老就是用自己的论文丶学识,和教出来的一位位优秀学生,撑起了江南大学中文系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与北大丶南大丶复大丶武大丶人大并列为第一梯队。
若是没了他们三个,这第一梯队的位置多半要保不住。
但是有了陈凡就不一样,只要能将他留在江大,发的论文署名是江大,哪怕不是正规的工作关系,仅仅在学校做个客座教授丶挂个名,也能力保江大中文系在高校学术界的地位不失。
若是还能教出几位有声望的学生,高校文学界第一的位置,也不是不能争一争。
八十年代的北大中文系,就是靠着一位又一位优秀毕业生,坐稳了全国高校中文系第一的名头,并且越来越稳固,最终再也没有哪一所学校能挑战其地位。
校长也是在听了徐教授的想法之后,才会对陈凡这个学生大开绿灯,否则的话,即便是「客座教授」,也不是那麽容易拿到的,更别说还直接给了三级教授的待遇。
亲儿子都没他拿得多。
台上的陈凡还不知道,从一开始就被老师算计。……其实也不能说是算计,毕竟徐教授和学校都没有坑过他,反而还给了他许多便利和好处。
顶多算是先主动付出,想要钓他这条大鱼。
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现在他还对着考评团侃侃而谈,「游仙文学起源于先秦丶繁荣于魏晋,鼎盛时期却在先唐。
尤其是先唐的游仙主题,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从现存的文本看,后世虽然在作品的数量上超越了先唐,但在主题内涵丶要素构成上却很难有大的突破。
从游仙的形态看,神游与形游作为最基本的类型仍然得到延续。与亡魂之游潜藏于人们信仰深处不同的是,生魂之游频现于游仙文学中,尤其是描写梦魂之游的作品更是触目皆是。
唐代王勃的《忽梦游仙》丶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丶李贺的《梦天》,乃至宋代陆游的《记梦》丶梅尧臣的《梦登天坛》,无不沿袭着这一传统。
《长恨歌》中「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偏」,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知不觉中,提问与答辩,变成了大佬之间的学术交流会。一般是考评团的某位教授提问,陈凡回答,一来二去之间,双方便开始交流起某一时期的文学特点,甚至话题还会往外扩散,从游仙文学聊到当时的社会现实,探讨社会情况对游仙文学的影响……
幸好考评团的组长席教授还记得今天是来干什麽的。
他一次又一次地将话题拉回来,将提问权交给下一位。
到了最后,他终于发现时间快不够用了,赶紧进行总结,最后不顾其他九位教授哀怨的目光,果断宣布最后结果,「现在,我宣布,陈凡同学的论文答辩通过,成绩判定为优秀。
今天的论文答辩会,正式结束。」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