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22章 苏宇民办学校,建成(2 / 2)

加入书签

苏宇提出的学校,一旦建成,可以解决周边七八个公社上学的问题,可问题是这七八个公社,他可不在一块,你需要用公交连起来。

那就必须修路,国家给的方案是先打通一条路,用土路代替,反正公交一样可以走,为了支持苏宇这个方案,国家不仅要打通几条要道,还要购买所需的公交。

好在这是一车多用,并非纯粹的校车,否则光是购买公交,都不可能那麽顺利。

看似盖学校花费很大,其实没有想象的那麽大,因为一路绿灯,像是砂石场,有些公社他就有,而且有些公社有自己的砖厂。

都是成本价,直接拉去用,这时候谁敢赚一毛钱?那不是跟所有人为敌吗?

人家苏宇无私奉献,你赚钱?人家花钱不让你亏本,就已经是最大的支持了。

土地是国家批的,学校盖好也是归公社,这是国家的,人家苏宇纯赞助啊。

这时候你赚他的钱,那不是丧良心吗?你问问这七八个公社了能同意吗?

苏宇据理力争,一定要国家落实这几条,他才愿意出资。

谁让他是甲方呢,修路和公交是花费最大的,但人家苏宇都把学校给你规划好了,钱全部由他出,如果这几点都无法答应,那传出去,也太丢脸。

所以这几天就一直在开会,筹集资金,十辆公交,几条交叉马路。

经过半个月讨论,总算迈入正轨,学校坐落在苏宇的公社,这也是苏宇提出的。

学校挂靠在公社上,圈出一块开阔的荒地,正式动工,奇怪的是,工程没有交给县里某些大工程队,而是以工分的形式,全体公社老少爷们齐上阵。

统筹一切的工程的,正是给苏宇盖四合院的表叔,同样分文不取,当然,国家也是派了工程师的,不可能交给一个包工头。

学校分为南北,南边是小学,北边是初中和高中。

六层教师楼,四层教师楼,五层宿舍楼。

小学到初中,不需要住校,但高中可以,所以学校有属於自己的食堂。

整个学校,建成大概需要花费三十万元。

教学楼12万,教师楼六万,宿舍楼7.5万,

粗略计算二十五万,但加上食堂,操场等花费,三十万元。

还有校服,课桌椅,乱七八糟,三十五万能办成,已经算很优惠了,这还是砖头,沙子,水泥,都是进价的情况下,连建筑工人都是公社出面,不需要花费一分钱。

否则那就不是三十万五了,关键是苏宇弄着这个学校,或许庞大的豪华了,光是一座藏书楼,就是四五层高,这是县里募捐给建设的,不能啥好事都让苏宇一个人占了。

绿化,那也是响当当的,足球场,篮球场,更是不输八十年代的一些学校,在当下属於奢侈了。

苏宇的资金在学校建成的那一刻,缩水了一半,学校也用苏宇名字命名的。

就叫苏宇民办学校。

没错,这个学校最终归类於民办学校,而不是村办,因为村里并没有集资,挂靠在公社,那是因为苏宇不想管事,交给公社负责,也算是公社的政绩。

74年,民办学校,虽然是个人出资,但如果你想因此得到回报,那纯粹想瞎了心了,如果办学校能赚钱,根本轮不到苏宇。

个人出资办学的民办学校,有一定的个人回报,但会受到限制和监管,大多数收益会用於发展和改善教学等方面。

对个人回报,实在是杯水车薪,鸡肋的很,只能说如果苏宇至此死掉了,他的孩子,老婆,可能会因为这所学校,而受到照顾,比如给黄夙娥介绍一个在学校的工作。

比如他的孩子上学费全免,甚至还会给一些金钱,但能有一个人的工资那麽多,就不错了,只能说聊胜於无,所以个人出资建学校,那就是纯公益,不求回报的。

虽然花费很多,但收获同样惊人,这麽大的政绩,谁不想过来沾光一下?那就必须认识一下出资人。

因此苏宇光是合影,拍照,那都不知道多少次了,上报纸,那都是小意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