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2章 新任CEO的花活儿(2 / 2)
周销量排行榜的利弊都非常的明显,相比于月榜,周榜能够更加敏锐的捕捉车型短期的波动,通过透明度的提升,有利于辅助消费者购车决策。
对车企本身也能做到即时反馈,调整策略,竞品对标更加的精准,而打上热销的标签,也有利于助推品牌势能,还能够作为危机公关的依据。
对行业的价值就是加速了优胜劣汰,例如说周榜出现之后,最先倒霉的就是威马EX5为代表的销量不佳车型,当年新势力绝对老大的威马,如今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除了对行业以及消费者产生影响之外,周榜在资本市场影响也不小,更加容易倒闭的新势力车企,其周销数据直接影响股价,例如说闻界的新车周交付量不及预期时,股价单日跌超5%,波动明显。
除了利的一面,弊的一面也很多,如对消费者有误导影响,过度关注短期指标以及数据博弈,也加速了行业内卷的竞争,对一些反应比较缓慢的传统车企,造成的影响也不小。
在路特斯任上,李响的表现还没有那麽的「嚣张」,但是在上任尉来之后,李响的表现就要亮眼许多了,这几个月以来,李响在微博上的活跃度非常之高。
年初之时,李响微博粉丝才100万,到了六月底,已经将近200万了,上任两个月涨粉100万,其微博评论区活跃度增加了30%。
「说一句题外话,我们注意到尉来新任CEO相较于上一任CEO张永张总的在网际网路上的言辞要激烈很多,这是不是在竞争白热化市场之下,尉来在策略上的改变?」
「也不能这麽说吧,新能源竞争日益白热化,在营销策略上有些改变是正常的,不过尉来依旧还是以技术驱动为主,至于你说的李总更为激进,这个是不存在的。」
「李总与张总的成长经历,还有性格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风格,这很正常。」
A级车看销量,B级车决定品牌调性,单款车型星途S01在目前A级车上没有对手,但是BYD秦EV与DM组成的组合拳,跟星途S01的整体销量也没有差太多。
混动与纯电结合的双杀,加上DM系列的降到了10万元区间,竞争力相当之强,另外还有受到关注,九月份开始交付的小朋P5,虽不如B级车市场上竞争那麽的激烈,但依旧不容大意。
不过今年的A级轿车市场上,尉来确实是具有着统治力,BYD秦系列,星途S01,埃安系列三大款,占据着A级轿车市场份额超过了80%。
A级轿车市场上,目前的市场格局就是尉来,BYD,其他。
长城的欧拉好猫,卖得也不算不错,六月份交付了3405辆,这款最为接近A级轿车的车型,算是长城为数不多的还算热销的轿车。
在营销过程当中,长城也没少提起星途S01,蹭一蹭热度,某个发布会上,长城某位高管贬低了一下星途S01。
星途S01在大量交付之后,毛病也确实不少,首先就是售后方面存在压力,当前依旧还处于特殊时期,某些地区的服务确实是跟不上。
另外就是在车辆本身上,有很多车主反映,星途S01的低频共振问题严重,后视镜盲区,座椅舒适性等等方面的小毛病都有反映。
这位长城的高管拿星途S01车主反映的问题来攻击尉来一直鼓吹的质量,李响直接暗讽长城这麽多年轿车都做不好,还好意思说友商。
不过李响也深知,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很容易让车主反感,在微博上也公开表示会以最快速度解决车主反映的问题。
「但是话又说回来,尉来一直是坚持与用户做出沟通的,李总可能在言辞上有些不妥之处,但我们认为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是尉来一直在做的事。」
「星途S01是我们真正意义上量产的第一款面向C端用户的轿车,无论是车辆问题还是售后服务,对于消费者反映的我们都会认真对待。」
埃安系列称霸B端网约车市场,虽然给尉来积累了不少造轿车的经验,星途S01的开发过程也有借鉴埃安系列,但网约车跟家庭用车还是有些不同的。
具体到了功能方面,纯为网约车设计的车型,可能未必就适合于家用,因为两者的使用场景以及使用频段完全不一样,星途S01一方面要抢生产进度占领市场,另一方面还要加速售后服务网络的建设。
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
「这里我也藉助于贵台打个GG,对于星途S01车主反映的问题,在我们发布硬体升级方案之后,车主可以免费到4S店进行维修更换,还请给我们一点时间。」
「软体方面,我们会在近期进行一次OTA推送,请车主及时注意更新车机系统,在当前方案还没有公布之前,我们也会在近期发布一个临时措施,保障车主的行车以及体验。」
来了,又来了,记者心里暗暗吐槽。
这次采访檀锦程的是XH社的记者,之前也有过几次接触檀锦程的经历。
每次采访这麽年轻的老板,只要能约上,其实采访过程还是比较轻松的,在采访大纲之内甚至临时加的提问,一些敏感问题他都是比较配合的。
这样的采访才有爆点,但是有一点让记者们无语的就是檀锦程每次都会在采访过程当中「打GG」,无论什麽级别的媒体,他都得免费用上一用。
总之就是能占便宜的绝对不落下,至于说把这些剪掉?
呵呵,那就没有下次了。
以檀锦程现在的市场地位,只要不涉及到指定性的采访,这种媒体自己约的采访,他有这种权利。
「好吧,檀总还是一如既往,在关注完整车竞争之后,檀总能谈谈尉来关注晶片开发方面的进度吗?您知道的,六月份的特斯拉甚至都出现了短暂的晶片供应短缺问题。」
「尉来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但是这不代表以后不会出现吧,我们还有消费者也都想了解一下尉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还想檀总聊一聊对于晶片国产替代的看法。」
檀锦程笑了笑道:「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尉来是一家年轻的企业,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前辈,在晶片供应方面,我们要学习的是我们的前辈BYD。」
六月份晶片短暂的供应荒,主要是电子稳定系统(ESP)供应的不足,首先最倒霉的自然就是新势力,新势力品牌的产能与销量虽然大幅度增长,但在供应链上没有什麽自主权,当产能不足的情况下,首先倒霉的就是这些没有话语权的企业。
至于说特斯拉短暂的不足,一方面是特斯拉交付量的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跟他们柏林工厂闹出的事儿有些许关系。
与尉来一样,特斯拉目前在ESP供应链上主要依靠的是博世,尉来提前超额订购ESP晶片,导致博世分配压力增大,不走运的是东南亚特殊事件的加剧,导致博世在马来工厂的产能受限。
尉来的囤货订单更早,产能排期更充分,同样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龙头企业,博世肯定优先保证的是尉来的供应。
某种意义上来说,若是特殊事件依旧还是像现在这种情况,在海外得不到控制,在尉来这种大量囤货的情况下,其他的企业依旧还是会继续受到影响。
「整车拼的不仅仅是车企的制造能力,更加是供应链的整合能力,我们在2019年收购了国民技术,目前在车规晶片供应链方面的整合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
BYD布局IGBT是在2004年,直到2018年才实现量产IGBT 4.0,耗时14年,去年BYD分拆了半导体,今年的MCU已经实现了量产。
这是BYD除了电池之外,最有竞争力的一点,也是一众车企最为羡慕的一点。
尉来要实现BYD的这种量产,短期之内基本不可能,依旧还是要依赖于外部供应商,但是量产基本性的车规MCU,用来替代博世ESP晶片的低端功能,还是问题不大的。
无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是资本并购的整合,在收购国民技术之后,这些都没有停止过,国民技术目前已经完成了消费级/工业级MCU升级至AEC- Q100车规标准。
利用现有产线投入升级的车规产线,洁净度,工艺控制也都已经达到了标准,虽然先进位程还没有,但成熟的制程还是有的。
「到今年年底,国民技术可以实现如车窗控制,座椅调节晶片等基础车规MCU的量产,在低端替代方面,我们做到了。」
没错,今天的这个专访,除了给这一次的收购做个总结之外,最大的一点就是基于目前晶片荒的背景下,檀锦程需要给尉来的消费者打一针强心剂。
国民技术,北仓工厂,很久之前收购,养在地平线的英飞凌国内团队,这三者做到基础性的替代,是没有问题的。
尉来在晶片供应链自主上要走的路还很长,但迈出第一步同样很重要。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