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老奴请缨(1 / 2)
第384章 老奴请缨
…
这些年来,童贯对赵俣一直非常「忠诚」。
赵俣喜欢美人,童贯就天南海北的为赵俣搜罗美人。给赵俣献美人的大臣有很多,但不论是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都没有人能跟童贯相提并论,动不动就劝赵俣搞选秀的蔡京都得让路。
赵俣追求开疆拓土丶丰功伟绩,童贯便投其所好,在西北帮赵俣统帅西军,帮赵俣剿灭方腊起义,甚至帮赵俣杀江南的士绅地主。
赵俣很清楚,童贯的这种「按需付出」,看似忠诚,实则是用帝王的欲望,换取自身的权力与财富。
但这不重要。
帝王之道,从来不是求臣子纯良无瑕,而是要让其为我所用。童贯献美人丶拓疆土丶镇叛乱,每一件事都精准踩在他的需求上,这份「忠诚」或许裹挟着私欲,可对赵俣而言,足够了。
「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
人的才能与德行自古难有周全,若能取用长处丶弥补短处,天下便没有不可任用的人;可若一味苛求短处丶舍弃长处,天下就没有能留存的人才。
蔡京贪婪,却能打理朝政;李纲刚直,却不懂变通。若盯着童贯之辈的贪权逐利不放,那朝堂之上,怕是无人可用。
更何况,童贯的欲望,恰恰是赵俣最放心的「枷锁」。他所求的权力丶财富丶地位,皆由自己一手赋予。只要自己牢牢掌控着皇权,他便只能依附于自己,将「按需付出」的忠诚,刻进骨子里。
形象一点来说就是,童贯就像一条恶犬,他的欲望就是狗绳,这根绳子始终在赵俣手中攥着,赵俣想让他咬人,他就咬人,赵俣想让他咬谁他就咬谁。
这就足够了。
所以忠诚这方面就不用说了。
只说能力。
赵俣始终认为,童贯还是有点军事才能以及统帅的魄力的。
历史上,他以监军身份随王厚出征湟川,恰逢皇宫失火,赵佶下旨止兵。他判断战机不可失,竟隐瞒圣旨内容,谎称赵佶下令进军,最终收复四州失地。事后他向将领展示真诏并宣称「战败愿独担罪责」,既彰显了敢于抗命的军事魄力,又以「揽责」姿态收买军心。
这就很高明,很不一般。
在治军方面,他采取「实用主义」策略:一方面虚报兵额(以十万兵额申领粮饷,实际只养八万军队),将差额中饱私囊;另一方面却足额发放军饷,并把战场缴获赏赐将士。
这种「私吞公款却厚待部下」的操作,既暴露了他贪婪本性,又靠利益绑定巩固了他在西军中的威望,最终形成「部分军队非童贯指挥不动」的局面,使得他坐稳了西军的主帅之位。
不过,由于赵俣穿越过来,对宋军进行了改编,创建了神机军和四辅军,使得拥有先进火器的此二军成为宋军的主力。
关键,赵俣将西军中的名将全都抽调了出来,编入神机军和四辅军,又将部分西军分离出来,调到各个战场上,这使得西军的战力锐减。
另外,赵俣还对中央禁军和江南禁军进行了重编,将其中的匠人全都剔除,除了留下一部分军匠率领工程兵辅助军队打仗,其馀都被赵俣编入工部,支援科技发展和大宋的基础建设,又将其中的老弱剔除充入警察系统,缩编过后,又对其适当的扩军丶重新训练,使其战力大增。
此外,当年的宋江义军丶方腊义军等,经过剔除老弱充入警察系统,重新整编成虎贲军,也成为大宋的一支重要军队。
这样一来,西军在大宋的地位也就不再凸出了。
当然,赵俣不论是对童贯,还是对西军,都还不错,大宋发生战争,赵俣也会调西军出战。
可是,这麽多年来,西军始终当不上绝对的主力。近年来,西军打的最大一战,就是去江南平定方腊等叛乱。就这,还被宋江等人给分去了一半战功。
对此,童贯其实很不甘心。
童贯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他有远大的抱负。
这从历史上他的选择和结局上就不难看出来。
历史上,童贯早年随王厚出征湟川,将大宋疆域向西拓展三千馀里,创下北宋立国以来最辉煌的拓边战绩。
而后方腊起义席卷江南,半个大宋陷入战火,也是童贯率西军南下,历经四百馀战平定叛乱,硬生生将濒临崩塌的北宋江山从危局中拉回。
彼时,童贯的声望与权势,已达北宋宦官所能企及的巅峰。
那时手握收复青唐丶平定方腊两大奇功的童贯完全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安享馀生,毕竟,那时他已经快七十岁了,就算是退休,也没有人会说他什麽。
他不必再涉足朝堂纷争,无需领兵征战,只需在东京汴梁城坐拥荣华富贵,其历史评价至少会是与王韶丶狄青丶章楶等齐名的功勋之臣,而非后世史书里的「六贼」之一。
可童贯偏不,他的野心早已超越了功臣的范畴,他将目光锁定在了燕云十六州这块北宋君臣的心病上。
自赵匡胤建立北宋,燕云十六州便始终是悬在赵家皇室和大宋之人心头的利刃。
这片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土地,不仅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更是大宋大一统梦想的象徵。
宋太宗两次北伐失利,无数大宋将士埋骨疆场,燕云之地成了北宋军民心中难以磨灭的痛。
宋神宗更是留下遗诏,「能复燕云者,虽异姓亦可封王」。
对童贯而言,收复燕云十六州,不仅能完成大宋历代先帝未竟的伟业,更能凭藉此功打破「宦官不得封王」的铁律,实现「异姓封王」的至高荣誉。
为了这份野心,童贯毅然决然地主张起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个战略战策,经过童贯的努力,以及赵佶的支持,这个战略战策到底是执行了。
只可惜,那时的大宋已经外强中乾,看似国力鼎盛,实则内里早已被贪官污吏丶三冗问题以及土地兼并的严重问题掏空了根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