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91章 太子赵寿的政治智慧(1 / 2)

加入书签

第391章 太子赵寿的政治智慧

开京城中。

赵侯的不少儿子,像赵寿丶赵衍丶赵楷丶赵棣丶赵威丶赵擎丶赵济丶赵立丶赵勉丶赵建丶赵睿丶赵行丶赵昂丶赵疆丶赵守丶赵成丶赵兴丶赵盛丶赵策丶赵宁丶赵机等,以及赵侯的不少女婿,正在庆祝收复箕地。

现如今,赵侯的这群年纪较大的儿子,都是十五到二十之间,正处于一个男人建功立业的最好时间。

作为他们的父亲,赵候也是不吝给他们每一个人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也正是因为如此,从他们十多岁时开始,赵就将他们丢进太学或者武学去学本事。

关键,一有能锻炼他们的机会,赵侯也是真给他们。

擅长军事的,自少年时便被赵侯置于军营历练,像赵棣丶赵威丶赵擎等,非是挂名虚职,而是从基层将校丶监军的差事做起,跟着老兵熟悉阵型丶勘察地形丶处理军务,几年下来,他们各个经历大小战事上百场,如今早已褪去青涩,成为能独当一面领兵作战的大将,其魔下将士也多服其调度。

一不论是在之前的收复辽宁路的作战中,还是在这次解放箕地的作战中,他们都有不错的表现。

至于长于治理的皇子,早在大宋时,赵侯便举贤不避亲,将他们派往各县任职,从核验户籍丶督办农桑丶断理寻常民事等基础做起,待解放箕地后,他们与大宋的官吏丶太学生丶接受大宋教育过的箕地人才一块,来接收箕地,治理箕地。从规划城郭丶梳理赋税到安抚流民,每一项他们都有参与。

这群皇子年岁渐长,早年积累的历练尽数化为实打实的能力,自然成了赵侯手中又一支可靠的政治力量。

朝堂之上,无论是兵部掌兵丶户部理民,还是地方要冲的治理,皆有他们的身影。

赵侯对自己的儿子的布局,恰似沙特开国君主伊本·沙特对亲王群体的塑造,都是以血缘为纽带,将家族力量编织进国家权力的每一根脉络。

沙特的亲王,或掌控阿美石油等国民经济命脉,或执掌国民卫队等核心军事力量,或身居内阁要职主导政策走向,形成「王室即国家」的权力格局。

而赵侯的儿子们,同样循着这条路径扎根大宋:赵棣丶赵威丶赵擎等领兵皇子手握军权,其魔下将士,有很多也是赵侯的儿子,当然也有投到他们魔下的战场同袍,忠诚度远超寻常将领,相当于大宋的宗室军事集团;

长于治理的皇子则盘踞九部(也就是传统的六部加上商务部丶交通部(又分铁道部丶

公路部丶水路部丶海路部)丶海关部)丶地方州府,从户籍核验到赋税梳理,每一项关乎国本的民生事务都有他们的身影,如同沙特亲王掌控经济与行政的翻版。

更相似的是权力的传承与稳固逻辑。

沙特亲王们通过联姻丶分封,将势力渗透到宗教丶商业丶军方等各个领域,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外人难以撼动:

赵侯的诸子也在多年历练中,与太学出身的文官丶武学培养的将领丶地方士族形成深度绑定一一领兵皇子手下有众多军中将领监军,治民皇子手下有众多官吏,这种基于「共同经历」的联结,远比单纯的君臣关系更牢固。

当这些皇子散布在九部丶地方要冲时,整个大宋的权力体系便成了赵家皇室的「护城河」,既对外抵御异己势力,也对内巩固赵氏的统治根基。

另外,赵侯还有很多儿子扎根在大宋最赚钱的行业,像钱庄丶各种金融企业丶各种资源企业丶各种高精尖企业。

最关键的是,赵候还要将自己的很多儿子分封出去。

这本质上,就是将家族利益与国家权力深度捆绑,构建起一个以血缘为核心丶向外辐射的权力网络。

现如今,赵侯的布局基本上已经成形,他的这些儿子已经分散到大宋的各个领域当中,是一股极其强大的政治势力,他们甚至已经强大到不再需要赵侯保护也没有人敢再限制他们的地步。

身为一个越来越成熟的储君,赵寿很清楚,他的兄弟太多了,势力也太强大了,他们或掌兵权镇边关,或管民政安地方,或控商路掌财脉,他要是敢有废掉自己的这些兄第的念头,他这个储君肯定是做不成的。

反之,只要他守住储君的本分,以宽和之心团结兄弟,凭嫡长子的正统身份,再加上有他父皇为他铺路,这皇位便能稳稳当当落到他手中。

所以,他若想坐稳储君之位,包括他将来要想坐稳皇位,就要牢记,「制衡」不如「相融」,「压制」远不及「共治」。

基于此,他从不争功,每逢兄弟立功,他总是第一时间禀报给他父皇为其请功;朝堂之上,若户部奏请的民生政策出自他兄弟之手,并且确实有益于大宋,他便上奏给予支持,细陈政策益处。即便是面对年纪稍小的兄弟,他也从无储君的架子,尽可能的给他们关照,听他们讲地方治理的见闻,若有疏漏之处,便私下提点,从不当众斥责,更不许东宫属官轻视诸皇子。

对待兄弟的过错,赵寿也从不疾言厉色。曾有一次,负责箕地钱庄建设的赵策,因急于建立战时经济体系,帮助箕地战后重建,未细查商户资质便放贷,导致一笔巨款难以收回,闯下了不小的祸。赵寿得知后,不仅给赵侯上奏章,为赵策求情,还自己拿钱,帮赵策填补亏空,当然,大头还是赵候出的,谁让这是自己的儿子犯的错误?

赵寿还不吝啬为自己的兄弟铺路,给他们机会。

众所周知,赵的女人太多,儿子也太多,他肯定是想都管的,但因为忙,因为实在是不可能面面俱到,肯定会忽略一些存在感太低的儿子,这些皇子有时候就会找上好说话的赵寿,赵寿肯定会给他们安排得妥妥当当。

不仅赵候的一众儿子,赵候的一众女婿,也是如此。

宋朝驸马制度的核心原则是,不得担任中枢决策丶军事指挥丶财政管理等核心岗位,如三省六部的侍郎丶尚书,以及枢密院丶三司的任何实职,杜绝其介入国家核心权力运作。也不得担任地方州府的知州丶通判等官职,避免其直接管理百姓丶掌控地方行政与司法权,防止形成地方势力。

驸马的「官职」多为仅挂名丶无具体工作的荣誉头衔,主要用于彰显身份。

这主要针对汉唐以来「外戚专权」的历史教训。

汉唐时期,外戚常借公主身份掌控军权丶干预朝政(如汉代霍光丶唐代杨国忠),甚至引发宫廷政变。

大宋建立后,为强化皇权丶稳定政权,将限制外戚纳入祖宗家法,驸马作为外戚的核心群体,自然成为重点约束对象,通过「授虚职丶限实权」,彻底断绝其干政的可能。

这种制度虽确保了宋朝未出现严重的外戚专权问题,但也导致附马群体逐渐脱离政治核心,成为依附皇室的「荣誉阶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