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35章 典(1 / 2)

加入书签

第435章 典

「他们想罢工?」罗恩满脸古怪。

「是,我在餐馆里偶然听到的,本地工人组织。」

「啧啧,看来是我对他们太好了。」罗恩挑眉。

「苏尔先生,这里不是北方邦,愚昧的乡下人根本不知道您是怎麽样的存在。」

「难怪雷迪家族的钢铁厂,都喜欢使用外地人。本地人太不礼貌了,总是想搞么蛾子。」

「他们想依仗工会制衡工厂,然后再为自己牟取好处。」德瓦拉姆解释道。

这里面的事,他门清。罢工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工会的人会不断的要求涨薪或者改善工作环境。

真以为这些人是代表着无产阶级?扯淡!

在印度绝对不可能,一个种姓制的国家,谈个屁的无产阶级。

所谓的工会就是一帮蛀虫,如果放任他们做大,工厂的很多生产活动都会开展不下去。

「我本来还想着把工厂的运营正规化,提供保险丶医疗这些福利,新宿舍也在规划,但是现在我倒不急了。」

「我会搞定的,苏尔先生。」德瓦拉姆大包大揽。

「你打算怎麽做?」

「藉助马尔达劳工的力量。」

「嗯?」罗恩不明所以。

「这是酷瑟尔附近,非常特殊的存在。」

德瓦拉姆最近走访了很多地方,他逐渐认识到这片工业园区的工人成分非常复杂。

首先最多的就是乡下人丶穷人,或者也可以称他们为农民工。

过去二十年里印度发生的变化,对于这些穷人来说毫无疑问是残酷的。

尽管百万富翁和千万富翁的人数增多了,中产阶级中的追随者也多了。

但是印度穷人的生活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即便是有一点儿改善也是微乎其微。

经济学家丶官员丶富人.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印度的农村几十年来几乎在原地踏步。

尽管印度政府已经在极力美化数据丶瞒报贫穷人数和贫穷程度,但公布出来的事实依旧触目惊心。

按照公开的调查报告,印度国内的日均消费不足20卢比(45美分)的人数为7.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7%。

这一庞大群体内的多数人,从事的是政策制定者口中所谓的「无组织的」或者「非正规」的行业。

即工作没有规律性,工作条件非常残酷,没有任何安全保障以及同上层流动的机会。

他们就是农民,只能不停地游荡在他们长大的农村地区,或者打工的城市丶城乡结合部。

人们默认把农民工丶童工和合同工一起视为那些从事「非正规」行业人群的最底层。

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超长的劳动时间丶社会孤立丶超低工资以及严重缺乏基本设施之类。

他们居住在贫民窟里,有时候24小时都需要工作,他们也无权获得政府发放的贫困卡。

他们无处不在:蜷缩在人行道和德里高架桥下搭建的帐篷里,随身带着工具坐在加尔各答的市场等着招工,在离缅滇不远的英帕尔镇聚集在用破布和废报纸点燃的篝火旁,在各地的火车站,试图挤上将牲口运往屠宰场的火车里。

尽管如此,他们却无处可见,因为他们毫无地位。

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背井离乡。

外出务工往往是农村家庭维持生活最低标准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改善生活标准的方式。

但是,在贫苦的农民工阶层之下,还存在着另外一个阶层。

这个阶层对生活已经绝望了,他们永世不得翻身,如行尸走肉般。

所以,他们也是无敌之人。

以前的工厂老板经常在工人罢工的时候,雇用他们充当破坏罢工的无赖。

这一群体有个统称叫「马尔达劳工」,取自西孟加拉一个城镇的名字。

「如果你去问这些人他们来自哪里,他们会告诉你是『马尔达』。但是马尔达这样一个小小的城镇是不可能有这麽多人口的。」饭馆的老板说。

这些人其实来自孟加拉国,而马尔达镇则紧靠孟加拉国的边境线。

他们是牧民,非法偷渡到印度。因为没有任何权利,所以他们往往愿意为了一点点钱而工作。

也就是没有底线,哪怕背叛自己的阶层也在所不惜。

「所以你想让这些马尔达劳工出马?」罗恩问。

「是,也不是。」

「怎麽说?」

「马尔达劳工确实是很好的合作对象,但我还想多找一些帮手。」

德瓦拉姆本来想说马尔达劳工会搞定一切,因为他们什麽手段都用。

但考虑到罗恩的名声,他又放弃了这种做法。

在集市那里德瓦拉姆可是听到了马尔达劳工很多的「光辉事迹」,和罢工群体直接冲突,那都是稀疏平常的小事。

餐馆那里的服务生告诉过德瓦拉姆一个故事,80年代时钢铁厂几个人试图组织工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