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18(1 / 2)

加入书签

伐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收复燕云。不能收复燕云,北伐就是在空耗国力。”

霍翎的声音再次将季衔山的思绪拉了回来。

她看着季衔山,语气一如既往地温和,话中含义却令季衔山心头大震。

“与承恩公一起联名上折的朝臣,未必想得那么深远。他们的过错可以放在后面再追究。但你觉得,第一个提出北伐、写出如此详尽殷实的奏折的承恩公,有没有意识到仓促北伐的问题?

“如果他意识到了,却依旧一意孤行,将数十万将士的性命视作朝堂博弈的筹码,还妄图联合朝臣,绑架君意,又该当何罪?”

第144章 求见。

季衔山从霍翎的话语里感受到了一种坚决。一种绝不会轻飘飘揭过此事的坚决。

承恩公敢算计母后,就要做好承担母后怒火的心理准备。

甚至于,在承恩公给他讲述霍家的百年历史,讲解大燕与大穆的恩怨纠葛,介绍大穆的夺嫡之争时……是不是也存着几分对他的算计?

“我都听母后的。”

季衔山再一次表明态度。

母子两就北伐一事达成共识后,霍翎命人去传召陆杭。

这位老大人是三朝老臣,又顶着辅政大臣的名头,在朝中要威望有威望,要人脉有人脉,她得先和对方通个气。

陆杭来得极快。大朝会结束后,他就知道太后娘娘一定会召见他商议北伐一事,所以根本没有离开皇宫。

霍翎开门见山:“哀家绝不同意在此时发动北伐。”

季衔山跟上:“朕亦然。”

陆杭神情一凛,拱手道:“臣明白了。”

霍翎微微颔首。

不管霍世鸣私底下鼓动了多少朝臣上书,只要她不同意,皇帝不同意,陆杭这位辅政大臣不同意,朝臣便没有置喙的余地。

陆杭问:“娘娘要直接出手,将这股请战的风波压下去吗。”

霍翎下意识抬头,眺望着远阔的北方:“必须尽快将这股声势压住。再耽搁下去,只怕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她可以防范住敌人的阴谋算计,却无法防范住人心莫测。

陆杭刚想开口询问,无墨匆匆走了进来:“娘娘,丁大人和宋大人在外头求见。”

霍翎道:“请他们进来吧。”

给霍翎和季衔山一一行过礼后,丁景焕又与陆杭打了声招呼:“陆尚书也在。”

陆杭笑道:“你二人怎么一块儿过来了。”

丁景焕看了看霍翎,见霍翎没有阻止的意思,才开口解释:“早在一个月前,我们安插在大穆的人手就传回了一份情报。起初我们也以为这是上天赐予大燕的天赐良机,但娘娘疑心这是大穆的阴谋,永庆帝极有可能还清醒着,因此并未轻举妄动,只是派人在暗中推波助澜,加剧大穆的动荡。”

宋叙跟着道:“大燕能在大穆安插人手,大穆自然也能在大燕安插人手。今日大朝会上发生的一切瞒不住人,要是传回大穆,只怕会正中大穆下怀,让他们借题发挥。”

陆杭心中一动:难怪方才在大朝会上,太后看到承恩公的奏折后会如此震怒。

他原以为这是因为承恩公冒犯了太后的威仪,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层原因在。

在夺嫡愈演愈烈的关键阶段,就算是永庆帝想要发兵攻打大燕,其他贵族和官员也未必会乐意。

尤其是那些支持其他皇子的人。

镇守燕云十六州的大将萧国英是十皇子的舅舅,在这个时候主动出兵大燕,不是给了十皇子和萧国英可乘之机吗!

但是,如果先提出开战的一方是大燕,上书请战的人还是大燕的承恩公兼兵部尚书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