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3章 《海国记》(三更)(2 / 2)

加入书签

「继山,这次多亏了你!」

雒遵看向沈思孝,越看越是满意,他真是天生的言官!

正是沈思孝抓住了关键,让科道先推出了王国光,占住了巡案御史的人选。

内阁又推出几个人,都察院在沈思孝的筹谋下,都各种理由否决了这些人选。

如今整个朝堂看来,能够巡案大同的,只剩下王国光一人了。

而王国光也在都察院内暗中承诺,只要代王一案有一点瑕疵,自己都不会随意结案,只要这个案子办不成铁案,那苏泽请求废除代藩的奏疏就没用了。

保住代王,科道就可以继续攻击平戎策。

雒遵感慨,这次的朝争是百转千回,最后还是我们科道棋高一着!

多亏了沈思孝的筹谋!

沈思孝却有些不安。

这时候,一名御史里行(见习御史)来到都察院,他腋下夹着《乐府新报》。

看到雒遵,这名年轻御史里行准备将《乐府新报》藏起来,却被雒遵喊来了面前。

「这《乐府新报》是哪里来的?」

这名年轻的御史里行知道雒遵深深厌恶苏泽,如今京师大小九卿衙门,就只有都察院和六科没有订《乐府新报》,他小心翼翼的说道:

「这是下官同乡会馆送来的,本来是想要扔掉的,只是不好拂了同乡的心意。」

雒遵问道:

「这是新的一期吗?」

年轻的御史里行连忙点头,雒遵则将报纸拿了了过来。

淡淡的墨臭,果然是新一期的《乐府新报》。

如今《乐府新报》早已经成了京师潮流,不仅仅是官府衙门,一些富商也向报局订阅了,很多会馆都会订上不少报纸,送到在京师的同乡官员士绅家里。

还有的报纸通过会馆发往全国各地,最快的山东等地,五日后就能在济南城内见到新一期的《乐府新报》。

只是自从大同变乱后,苏泽似乎无心办报,《乐府新报》第四期迟迟没出来。

现在看到新一期的《乐府新报》,雒遵和沈思孝心中都咯噔了一下。

雒遵翻开报纸,沈思孝也凑了过去。

头版依然是老样子,精简版的邸报新闻,苏泽也没有专门刊登有关大同的新闻,只是罗列了近些日子的朝廷大事。

第三版是申时行同年榜眼王锡爵的八股文,王锡爵是当年会试第一,殿试第二,含金量十足,他的八股文也相当的优秀,是苏泽请申时行帮着约的稿。

第四版还是徐渭的戏文,然后是一则苏泽写的笑话。

雒遵将注意力放在了第二版。

还是京师各地物价指数,然后就是苏泽亲自撰写的文章。

「《海国记》?」

原来苏泽在这个版面又开了一个新栏目,这一次不是前三期那样的科普文章,而是类似于水经注那样的地理游记。

苏泽以「侠客」为名,杜撰了一个乘坐海船行走四方的旅人,以他的口吻写下见闻。

「南荒之极,有大州,其地广袤,物产奇绝。其民善植五谷,尤以『玉黍』为奇,植株高逾丈余,穗若金珠累垂,粒如玛瑙莹润,可磨粉作饼丶酿酒,一茎双穗,丰年足济万民。」

「又有『土豆』者,块根藏于土中,形若卵石,蒸煮则绵软如酥,荒年充饥尤胜稻麦。」

「更见『地瓜』,蔓生野地,藤叶匍匐,根块赤紫,生啖甘脆,熟食蜜甜,耐旱易蕃,虽瘠土薄田亦能繁育。

「至『树泪』一物,乃截割橡胶木皮,乳浆凝如膏脂,其性韧若筋胶,可制履防水丶为车軲辘,舟车赖其固,实为奇技之用。」

在文章最后,苏泽许下重金,求购这四种植物的种苗。

完了,这就完了?

苏泽还有心编办报纸,定然是成竹在胸。

雒遵看向沈思孝,双方都看出了对方眼中的不安。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