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铸币税!宏伟蓝图(4k)(1 / 2)
第107章 铸币税!宏伟蓝图(4k)
苏泽说的折色徵税,也就是改实物税收为货币税收,大明其实早就有尝试。
比如皇帝内库徵收的金花银,就是折色成银子徵收的。
一条鞭法,其实并不是张居正创造的,而是历朝历代大明财臣都倡议的。
但是一条鞭法也同样有局限之处,最大的问题就是银钱不通。
苏泽点头说道:
「是啊,东南多银,自然可以折色徵收,但是北方连钱法都不通,那折色的善政,反而要变成进一步盘剥百姓的恶政了。」
徐渭还是不理解,他生在繁华的浙江绍兴,一直生活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东南地区,已经习惯了用钱来交易。
用征银改成征粮,这不是天大的善政吗?
徐渭一下子就想到了征银的好处,徵收银钱的数量都是固定的,百姓也很容易知道税赋的具体数字,那就少了在实物粮食徵收中,各级官吏胥吏盘剥百姓的环节。
什麽淋尖踢斛,千古以来胥吏盘剥百姓的办法,很多都集中在征粮上。
银子不会坏,数目也是确定的,运送起来的成本也低。
相比之下,涂泽民是从基层官员升迁的,他倒是明白了苏泽的意思。
涂泽民说道:
「青藤先生,银钱不通的地区,百姓手里没有银子,那如果改徵收粮食为征银,百姓竞相要将粮食变成银子,手里掌握了银子的人,就可以大肆压低价格收购粮食。」
徐渭顿时明白了,他很快明白这甚至不是恶意揣测,而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在银钱不通的地区搞一条鞭法,伤害的是这里最基层的百姓,豪绅反而可以通过手里的银子,以更低的价格贱卖百姓的粮食,最后逼迫交不齐税的百姓贱卖土地。
这也是张居正一条鞭法最被诟病的地方,因为一条鞭法的执行,陕西丶山西丶河南等地区的土地兼并加剧,而明末农民起义闹得最凶的,就是这些地区。
大明财政面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死结。
不改革,地方上的贪腐,越来越高的运输成本,就可以压垮大明财政。
改革,贫银地区的一条鞭法加剧土地兼并,制造更多不稳定因素,最后流民军四起,大明一样完蛋。
而且东南地区的大量白银流入,还导致了另外一个结果,那就是东林复社等团体的兴起。
东南地区大量白银的流入,让这些地区积累大量的财富,而这笔财富掌握在东南士绅手里,必然会反过来影响政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东南那麽多的书院,聘请名师供养读书人种子,最后这些读书人考上进士,又反过来反哺东南的书院。
苏泽以前研究明史的时候,并不认为真的有一个团结一致的「东南缙绅集团」,在操纵晚明的政治。
但是不存在一个组织严密的「东南缙绅集团」,并不代表东南缙绅就没有影响力。
因为东南缙绅也都有各自利益,他们并不是铁板一块,所以不存在所谓利益一致的东林集团。
但是东南缙绅也有共同的利益,他们在朝堂中的影响力,也会促使朝廷的政策有利于他们。
涂泽民被罢官,不就是触碰到了福建海商的利益了吗?然后被言官弹劾行勘。
这样一个庞大的,拥有大量财富,掌握朝堂话语权的群体,在一昧的贪婪和短视中,侵吞了大明的元气,甚至到了南明还在内斗,最后让清军摘了桃子。
这也是苏泽前世无比惋惜痛恨的地方。
而现在,是隆庆开关的第二年。
大量白银还没有流入中国,东南地区只是文教昌盛,远达不到万历年间「天下半富」的地步。
这时候东林先生顾宪成才十八岁,连秀才都还没中。
正如苏泽在太子经筵上所说的,盛世求变,如今利益集团还没有板结,尚且还有改革变法的馀地。
如果等到了利益集团真的出现,控制了从上到下的行政机构,那就算是苏泽有挂,一切也无法改变了。
以上这些,也就是苏泽穿越以来都在思考的问题。
涂泽民看向苏泽,不愧是「一疏惊天下」的苏一疏!
苏泽要在北方开关,这其中的难度之大,甚至要比自己倡导多开港口还大。
无他,对倭通商实在是太敏感了。
涂泽民隐约也明白,自己被弹劾行勘,是因为动了东南海商的利益,而苏泽倡议在北方开关,那不是要被东南海商群起攻之?
更不要说,朝廷中本来就有大量的反对开港通商的大臣。
可为什麽苏泽要这麽做?
北方的通航条件,其实本来就是不如南方的。
光是福建,就有泉州丶福州这种天然的良港,这些都是宋代用了几百年的成熟港口。
广东也有大量的优良港口,这些港口也都在繁华的航道上。
就是往北一点,宁波和杭州,也都是成熟的良港。
而北方?
辽东的港口冬季会结冰,而且辽东的局势也不是很稳定。
那就只有登莱了。
这里确实可以作为港口,但是就为了和倭国通商,有必要吗?
苏泽自己就是苏州府人,他不提议在东南开港,却要在北方开港,这是为什麽?
难道就是为了平衡南北?
那也不至于啊。
涂泽民疑惑的看向苏泽问道:
「敢问苏翰林,为什麽要在北方开港?」
苏泽欣赏的看向涂泽民,能够想到这个问题,说明这位涂抚台确实很懂经济了。
苏泽示意了一下徐渭,徐渭走到花厅门窗边,确认没有人偷听后,苏泽这才说道:
「苏某要在北方开港,就是想要通过贸易,将白银掌握在朝廷手里,再用这些白银铸币!」
「铸币!?」
苏泽向涂泽民问道:
「涂抚台,您在月港,没见过西夷的银币吗?」
涂泽民连连点头说道:
「见过见过,西夷的银币还算是小巧精美,月港有商人直接用他们的银币做生意。」
苏泽则说道:「在苏某看来,朝廷要疏通钱法,用铜是不可能了。」
「自宋后,天下就乏铜,如今开采铜山铸币之耗,甚至要比铸出来的币还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