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2章 保守和进步(2 / 2)

加入书签

「太祖曾对臣下言,『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

这句话说完,在场众人都沉默了。

龙床上的朱翊钧兴奋的都要鼓掌了,他小声对身边的张宏问道:

「太祖真的这麽说过?」

张宏虽然在司礼监读过书,但是文化水平还是有限,他只好含糊说道:

「诸位讲师都是饱学鸿儒,既然他们没反驳,苏翰林说的应该是真的。」

张宏又说道:

「帝王庙之中,确实有元世祖。」

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建立帝王庙,这座庙中只供奉了明代之前的优秀帝王,合计只有十六位。

这十六位帝王,秦汉以下帝王仅有汉丶唐丶宋丶元四朝,汉高祖丶汉光武丶唐太宗丶宋太祖丶元世祖五人而已。

像「千古一帝」秦始皇,都因「功德有愧」而不得入,甚至一度被列入庙祀的隋文帝后来也被罢黜。

既然苏泽说的是实情,那朱翊钧就更兴奋了!他激动的看着这场辩论。

苏泽看向众人,其实这倒不是这些讲官的学术水平差,而是大明的学术思潮是在变化的。

其实在元明鼎革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统治集团是积极向上的,风气也相对开放的。

朱元璋承认元代法统,其实也存在几个想法。

承认元代法统,又确定大明的法统是传自大元,就可以顺势继承大元的疆域。

就算是控制不到的区域,也算是保留了宣称权,随时可以用这个理由去宣战。

明初时候的几次对外战争,包括成祖朱棣征讨草原,征讨安南,都是用的这个理由。

此外在元明交际的时代,明廷也有不少官员,在元代也是官员。

特别是地方上,有大量的元代旧官吏,很多士绅地主在元代也是士绅地主。

承认元代法统,也是团结这部分人,吸收他们进入大明的体系中。

而等到了土木堡之变后,再到了嘉靖朝抗倭和俺答两场对外战争后,思想风气又发生了变化。

失去了军事上的自信,文化上也开始失去自信,而明初那种开疆拓土的精气神也散了,也没人再提开疆拓土了,大明朝才开始严守华夷大防,思想界风气也开始逐渐保守。

苏泽显然是要扭转这种风气的。

至少要让朱翊钧这个皇太子改变这个想法。

严搞华夷大防的结果,本质上是一种「夷狄恐惧症」,这种恐惧症甚至病态到连夷狄的土地都不愿意占领,认为这些土地都是「脏东西」,占领了会污染华夏的纯粹性。

明代中晚期其实也有几次对外战争的胜利,但是胜利后反而主动后撤,就是这种「夷狄恐惧症」的结果。

而苏泽要做的,是要回到朱元璋的道路上去,也就是不再用血统来区分夷狄华夏,而是用文化上来区分!

简单的说,就是你认同中华文明,就是华夏人!你不认同中华文明,血统上是汉人,那你也是夷狄!

这种区分方式,比起狭隘的血统主义,所建立的国族认同更加广泛。

而与此同时,这种国族认同下,大明也可以对更多地区保持「宣称权」,等真正需要对外扩张的时候,也能够减少内部的阻力。

这就是思想上的斗争,思想上的斗争总要比现实中的斗争更快一步,因为不能等到现实问题摆在面前的时候再讨论。

而隆庆时期,恰恰也是一个好的历史节点。

刚刚打赢了对倭战争,民族信心有所回升。

边关太平,商贸复苏,国家吏治稳定,官府也相对廉洁高效。

工商繁荣带来的思想繁荣,各种理论也有讨论空间,而不是晚明那种极端环境。

这个时候抛出苏泽的「华夏观」,恰恰是最好的时候!

除此之外,苏泽也是在发明「中华民族」。

近代国家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民族」这个概念,就算是到了苏泽穿越前的那个时代,民族国家依然是国家的主流。

但实际上民族这个概念,是近代才出现的,至少大明百姓,是没有民族这个概念的。

华夷观转向民族观,形成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再塑造出国族认同,期间还有好几步要走。

但民族概念一旦形成,国家的凝聚力就会进一步上升。

一个更广泛的国族认同,也就意味着更大的领土宣称,更加积极灵活的对外政策,这都是单一狭隘民族国家所不能比的。

这也是清末以后,无论是民国还是新中国,都不提狭隘的民族概念,而是强调「中华民族」的原因。

殷士儋看到众讲官又被苏泽驳倒,心中叹息一声,怎麽就生了苏泽这麽个妖孽。

东宫这麽多的讲官,却都说不过苏泽一人。

就在殷士儋准备结束这场经筵的时候,黄骥实在是忍不住了,他跳出来说道:

「苏讲官这番话,岂不是混淆了夷狄和华夏之辩?若是北寇假意归附,再行五胡乱华之事,你岂不是千古罪人!」

苏泽看看了一眼黄骥,却对他的观感好上了一些,这人虽然古板,但是也是有思考的。

苏泽坦然说道:

「五胡乱华的根源,在于晋代迁夷狄戍边,又因为八王之乱火并,关内空虚让异族趁虚而入。」

「但晋代实行的国策,其实也是汉代贾谊以夷狄戍卫中华的思想。」

「但是此策,也有大弊!」

「归化夷狄戍卫华夏,但还是视他们为夷狄。而以夷狄戍边,则中原承平,将嬉兵疲,那作为藩屏的夷狄起了异心,刀口对内,则天下乱也!」

「五胡乱华,安史之乱,皆是如此!」

贾谊这套理论,初看自然是不错,用内迁的胡人来防御胡人,也就是所谓用熟胡制生胡,放在晋代就是内迁关外异族戍边,在唐代就是启用胡人节度使招募胡兵戍边。

苏泽说道:

「故而太祖不用此策!」

黄骥还是不服气的说道:「那边关内迁的部落应该如何?」

苏泽说道:

「当然要按照宗周的办法,对其编户齐民,化胡为汉,等教化他们为汉民后,也要以汉民待之。」

这下子黄骥也不说话了,显然苏泽的回答已经超过了他的知识范围。

民族同化自然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实际操作有很多东西,但是理论上苏泽已经无懈可击,见到这次还是无法驳倒苏泽,殷士儋只能结束了这次经筵。

等到苏泽走到东宫门口,再次被张宏叫住。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