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0章 堂堂连载(1 / 2)

加入书签

第121章 堂堂连载

李春芳面沉如水,一双眼睛盯着苏泽,强烈的压迫感让苏泽背脊发凉,原来这就是内阁首辅的威压吗?

过了半天,李春芳这才说道:

「老夫手里正好有一本民间话本,明日遣人送到报馆,你是总编官,合不合适你自己看着办吧。」

说完这些,李春芳乾脆直接送客,将苏泽赶出了他的府邸。

苏泽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原来李阁老你还真是啊!

苏泽转而笑了起来,李阁老你也不想你上班摸鱼写小说的事情,被内阁同僚知道吧?

但是不管怎麽说,自己的目的还是达成了。

任何一个创作者,都无法抵挡让自己的作品流传千古的诱惑。

到了李春芳这个地位,权势丶财富丶地位都不缺了,缺的不就是一个名吗?

自己如果能完成他这个愿望,那好感度不是刷刷提升?

更何况这本来也是合则两利的事情。

《乐府新报》的订阅人数已经到了瓶颈,靠着官署衙门和各地方会馆,订阅数量已经到了上限。

而要让报纸销量突破上限,就需要扩大读者圈子。

那一部能引起轰动的市井文学作品的连载,就非常的需要了。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明报》了,这份原本的香港小报,最后能成为着名大报社,就是从金庸在《明报》上刊登他的武侠小说开始的。

而苏泽要利用《乐府新报》撬动民意,真正让《乐府新报》变成能影响整个市民阶层的报纸,也需要李春芳这本小说。

苏泽又进一步想到,李春芳已经确定,那《金瓶梅》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世贞?

现在的王世贞,应该刚刚结束丁忧,准备上任浙江参政吧?

王世贞的父亲王忬,在嘉靖年间曾任蓟辽总督,因为与严嵩不和,加上边地作战失利,王忬被嘉靖皇帝下旨处决于西市。

隆庆皇帝继位后,给王忬平反,这其中张居正还是出了力的。

是的,现在张居正和王世贞的关系还很好,两人还是好友。

等到两人反目,应该是张居正安排王世贞担任湖广按察使的时候,王世贞是被张居正举荐安排到湖广当官的,到任后第一个弹劾张居正的妻弟,两人从此结仇。

苏泽摇了摇头,咱们《乐府新报》可是正经报纸,怎麽可能刊登《金瓶梅》这种书!

但王世贞是文坛领袖,趁着张居正和王世贞没闹翻,改日请张阁老向王世贞约稿,倒是可以提升一下《乐府新报》的逼格。

——

十一月二十五日,勘辽使团副使施笃臣,在湖广副都指挥使俞大猷的保护下,押送辽王进入京师。

隆庆皇帝对于辽王的叛乱行径大为震怒,下令礼部丶都察院和大理寺三司会审辽王案。

事情涉及宗王,礼部出席审理也是正常的。

大理寺也是大明法司之一,列席也算是常例。

但是都察院取代刑部列席案件,如此重大的案件,主张刑律的刑部却不能列席,这足以说明皇帝对刑部的态度了。

那些曾经支持刑部的部权派官员如丧考妣,皇帝已经用这场审理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至于辽王,谁还关心辽王的死活?京师的官员们,又怎麽会真的关心一个荆州的宗王死活。

十一月二十六日,辽王朱宪炜当庭认罪,三司迅速上报皇帝。

隆庆皇帝派遣班首大臣,勋贵成国公朱希忠代皇帝祭告祖庙,列数了辽王罪行,告庙后以祖宗之法,革去辽王封藩,以革除代王的前例,没收辽王府的土地,分田给辽王宗室,解开辽藩宗禁,改革辽藩。

至于辽王朱宪炜本人,则被三司断罪问斩,隆庆皇帝朱批,斩辽王朱宪炜于西市。

在辽王案审结后,刑部侍郎洪朝选才匆忙回朝。

洪朝选听到刑部官员,有关辽王案已经断决的结果,长途跋涉的他直接晕了过去。

随着辽王处斩,一味袒护辽王的洪朝选,在政治上已经是个死人了。

没人会关心洪朝选的死活,部院派大臣人心惶惶,担心内阁的清算。

而这一次辽王案中,得利最大的,就是前湖广按察副使施笃臣了。

施笃臣被隆庆皇帝特旨表彰,施笃臣直接被任命为正四品的佥都御史。

按察副使使同样也是正四品,但是佥都御史是京官,都察院又是二正品的大九卿衙门。

都察院的级别高,证明都察院的升迁途径多。

而京官本身就要比地方官贵重,京官外任一般都是升三级任用的,所以对于施笃臣来说,这一次辽王案他收获满满,直接跨过了地方到京师的关键一步。

有了这个资历,施笃臣在京可以继续升迁,外迁则可以担任一省布政使这样的一省主官,算是走上了高级官员的康庄大道了。

相比施笃臣这个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另外一则任命就低调多了。

俞大猷调任山东都指挥使,再兼任登莱巡海使,成为山东陆海两军的最高指挥官。

都指挥使素来是勋贵或者武将担任,升迁路径也和文臣有别,所以这则任命并没有引起多少关注。

但只要是关注登莱开海的人,都明白俞大猷担任这个两个职位,就是为了登莱开港护航的。

俞大猷在东南平倭战争中战功赫赫,后来又调任广东靖海,对各大海上势力有很强的威慑力。

一些想要趁着登莱开港浑水摸鱼,在登莱航道上制造事端的海商海寇,听闻这个消息都吓得偃旗息鼓。

这个任命,自然是苏泽争取来的。

高拱乐于将俞大猷这样的名将派去山东镇场子,张居正也需要俞大猷,将手插进登莱港务之中。

这场风波中,最不引人注意的,则是另外几则人事任命。

沈一贯得到皇帝恩旨,免去翰林院馆选,直接授七品翰林编修。

紧接着,沈一贯就被诸大绶塞进了东宫讲官的队伍中。

罗万化已经入了詹事府,但是没加太子讲官,这一次也被隆庆皇帝特旨加了太子讲官的差事。

但是和沈一贯不同,罗万化却上书皇帝,陈述自己目前主要精力还在编写《帝鉴图说》上,希望早日成书,编成这部教导太子的教材,请辞太子讲官的职位。

隆庆皇帝很满意罗万化治学的态度,又命令他上陈《帝鉴图说》的初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