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5章 蜂窝煤和酱油(2 / 2)

加入书签

这就是苏泽给朱翊钧的三个赚钱套路,蜂窝煤丶盐酸酱油丶棉籽皂。

而这三个赚钱套路,恰恰是身为皇太子的朱翊钧,能够统筹办到的事情。

如果交给普通商人,无论是火药厂的矾油,还是专营的石炭,又或者是大量的棉籽,都是普通人不容易弄到的东西。

朱翊钧自然看不懂其中的原理,但是苏泽信中不仅仅详细写了过程,甚至还配上了图,看的朱翊钧一愣一愣的。

蜂窝煤和棉籽皂还好,这盐酸酱油实在是匪夷所思,矾油丶草木灰丶稻谷麸皮都不是吃的东西,这些东西竟然能制作酱油?

但是出于对苏泽的信任,朱翊钧还是对张宏说道:

「大伴,去找两个可靠的人手,按照师傅的办法试试,如果真的能制出酱油来,孤就去求父皇,把那些工坊店铺要过来!」

「唯!」

——

就在朱翊钧忙着在东宫实验制造盐酸酱油的时候,新一期的《乐府新报》出版发行。

这一期的报纸又多了一个新版面,用苏泽的话说就是「增刊」,加量不加价。

在《西游记》刊登后,报馆就在报纸的角落打上了GG,现在《乐府新报》可以接受私人订阅了,只要加钱甚至可以每期送到府上。

苏泽也没想到,自己报纸扩圈的第一批客户,竟然是京师的各大寺院。挤进报馆的第一批大客户们,就是京师这些和尚们。

这批和尚们出手大方,一家寺院都会订上十几份乃至于几十份!

苏泽和这些和尚交谈,才发现寺院订报实在是太理所当然了。

京师的寺庙都有僧房,这些僧房除了给游方僧人留宿之外,也会有进京赶考的学子借宿。

苏泽的前身在春闱的时候,就曾经借住过寺院。

寺院的食宿便宜,读书人帮着寺院做点事情就可以换来包吃包住,一些春闱落第的读书人,也会继续住在寺院中,等着三年后的下一次贡试。

除了这些读书人之外,寺院也是往来客商借住的地方。

还有一些虔诚信众,也会定期去寺院中住上一段日子,再加上游方的僧人,寺院的人流量是相当大的。

这些人都对《乐府新报》有需求。

备考的士子要研习八股文,客商需要知道最新的消息,信众也对报纸上的小说戏曲故事感兴趣。

而京师这些寺院也都是富得流油,这样一来,寺院迅速超过了京师的会馆,成为报馆除了各大衙门之外的第二大客户。

苏泽都不由的感慨,光头真有钱啊!

京郊,楞严寺。

一名庄稼汉打扮的中年人,正在翻看手里的报纸。

明明是普通的庄稼汉,但是楞严寺主持法严方丈却端坐在一旁作陪,甚至姿态还相当的低。

「大洲先生这些年忙于政务,学问上反倒是退步了。」

法严和尚额头有些冒汗,这个庄稼汉点评的,是这一期《乐府新报》上增刊的文章。

文章的内容是心学泰州派的一些理论,也就是「日用之道」丶「良知自成」这一套,算是比较正统的泰州学派说法。

文章的署名作者是「大洲」,只要稍微消息灵通的人,都是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当朝内阁辅臣赵贞吉了。

这个庄稼汉如此点评当朝宰辅的文章,法严和尚怎麽能不冒汗。

庄稼汉又说道:

「哎,大洲先生也有难处,他如今位居高位,一些话也不方便说了。」

「但这报纸也办得好,大洲这文章,用作我泰州王学入门的正好。」

法严和尚一言不发,因为有些话眼前的庄稼汉能说,他是万万不能说的。

这个庄稼汉名叫何心隐,也是泰州王学的传人,在辈分上,他师从王艮的弟子颜钧,算是赵贞吉的同门师侄。

同样是王艮弟子,颜钧这一脉的主张比赵贞吉更加激进。

颜均继承了王艮学术中的平民属性,将王艮的「大成学」衍化为自己的「大中学」。

所谓「大中学」即其所谓「大学中庸」之学。

颜钧的「大中学」宣传「急救人心」的道德救世思想,大中学是平民儒学重在如何「做人」丶「救世」。

所以颜钧这一派,比起其他学派更加强调入世。

颜钧就曾经参加过第一次灵济宫大会,那一次讲学颜钧通过讲学名扬天下。

这之后,颜钧更是经常对朝廷发出议论,甚至也和海瑞一样上书骂过皇帝。

颜钧在嘉靖四十五年被捕下狱。

老师就这麽猛,何心隐就更猛了。

何心隐,本名梁汝元,在学习了泰州学派后,返回家中创办聚和堂,也就是乌托邦的互助会实践。

嘉靖四十年,梁汝元北上京城参加倒严运动,因受到严嵩追杀,化名「何心隐」。

严嵩倒台后,何心隐乾脆以此为名,四处讲学,在民间也很有声望。

在讲学中,何心隐倡行师友交通,形成一种势力,即所谓的「会」,藉此推行社会变革。他反对「无欲」,主张「寡欲」,与百姓同欲。

理论到这一步,基本上就别想做官了。

何心隐原本在重庆府给友人做幕僚,前些日子他的好友,京师刑部钱同文病逝,何心隐赶往京师帮着好友处理后事,就暂住在这楞严寺中。

其实本来何心隐都准备南下了,但是今天看完了报纸,他又说道:

「听说京师明年要重办讲学大会,我准备留在京师,还需要讨扰方丈一些时日。」

法严方正连忙说道:

「何君哪里的话,您尽管住着就是。」

何心隐又问道:

「这报纸不错,就是不知道怎麽才能在上面发文章?」

法严方丈愣了一下,您的那些文章?

报馆有几个脑袋,也不敢发您的文章啊?

法严方丈只能说道:

「大概要等何君做到阁老,才能发文吧。」

「哈哈哈哈。」

何心隐也随着大笑起来,他也知道自己那些学说,是别想要的公开发表了。

但是不能公开发表,但是不代表不能私下传啊?

京师的讲学气氛已经烘托起来了,何心隐留在京师,也有传播自己思想的想法。

——

而随着这份报纸的出版,高拱家中烛火通明,文选郎张四维在内的,高拱的得意门生们,都在反覆阅读赵贞吉的文章。

高拱手书「经学致用」挂在书房正中,手里提着毛笔,原本散乱的思路,在众弟子群策群力下,逐渐变成了完整的文章。

等到高拱写完,他满意的看着文章,对着张四维说道:

「明日一早,就将这篇文章送到报馆!」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