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6章 报纸论战!(2 / 2)

加入书签

沈鲤一字一句的读完了这篇文章,读完之后他赞叹道:

「此文可开宗立派了!」

沈鲤激动的站起来,他也不喜欢如今的心学虚谈风气,而国子监尤为严重。

有些荫监生和例监生,本身就是纨絝子弟,他们到了国子监也不是为了读书的,常常聚集起来讨论所谓的「致良知」。

这些家伙连基本的儒家经义都不太了解,动辄就喜欢谈「人欲」之类东西,用「致良知」作为自己放纵的藉口。

沈鲤这个国子监司业也想要整顿,但是奈何当今士林的风气就是这样。

而这篇文章,在批评了心学浮夸务虚的同时,也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求实求实,妙哉妙哉!

沈鲤又小心的读了两遍,再拿出纸笔将文章摘抄下来,准备日后重温。

放下笔,他又开始思考起来。

求实到底是谁?

高阁老?张阁老?

能和赵贞吉打擂台的,反正必定是内阁中的一位。

沈鲤又拿出文章,仔细揣摩了一下,确定这个「求实」应该是高拱。

每个人的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阁老的文章流传都是很广的,学问到了沈鲤这个程度,自然就能从文章猜出作者来。

沈鲤想了想,将自己的几个弟子召集到了明伦堂。

张纯是当时苏泽来国子监的时候,和苏泽对话的贡监生。

张纯原本家贫,都要沈鲤接济吃饭,但是自从担任了《乐府新报》的采风使后,手头上逐渐宽裕起来。

张纯读书勤奋刻苦,最得沈鲤的喜爱。

沈鲤又看向另外一个年轻人。

朱俊棠,代藩宗室,随着父亲进京告状,父亲被害后,朱俊棠被安置在国子监,参加明年的顺天府乡试。

虽然是宗室子弟,但是朱俊棠的学问也还不错,进入国子监后也十分的刻苦。

在沈鲤看来,这两人是自己这些弟子中,最有可能考中举人的。

至于其他人,能不能考上就要看运气了。

没办法,虽然说起来只是乡试,但是整个科举中,乡试一关反而是最残酷的,也是竞争最激烈的。

比如沈鲤参加的那次河南省乡试,足足有两千三百人参加,但是河南的录取名额是多少呢?全省九十人而已。

而举人考进士的录取率是多少呢?

上一次殿试,也就是苏泽这一科,进士一共三百六十四人。

而全国参加会试的举人一共多少人呢,总数也不超过三千人。

这麽一比,河南乡试的录取率是3.9%,而进士的录取率是13.4%。

而这个数字,还是在县试分流后的,要先考上秀才才能考举人。

就算是顺天府乡试,难度也是相当大的,沈鲤教导了学生这麽久,对于他们的能力还是很清楚的。

沈鲤对张纯说道:

「最新一期的《乐府新报》不要卖了,你们自己留着。」

作为采风使,张纯这些监生的报酬就是多领几份报纸。

如今《乐府新报》在京师十分畅销,张纯他们只要转卖就能赚到一个月的生活费。

张纯连忙问道:

「恩师是让我们研习这期的八股文?」

沈鲤却摇头说道:

「不是让你们研习八股文,而是让你们研习增刊的那篇文章。」

张纯疑惑的说道:

「恩师不是最不喜欢这类辩经的文章吗?」

沈鲤经常教导弟子,在基础不扎实的时候不要看这些心学文章,这也是为了他们的科举着想。

乡试这个阶段,考察的还是基础知识,都是要在规定范围内作答的,这时候接触心学,反而会影响科举。

沈鲤点头说道:「这是正道,但是这篇文章,如果没猜错,应该是高阁老所写的。」

「你们好好研习,说不定明年顺天府乡试就能用上。」

沈鲤这话,当然是不是胡说的。

学术和科举自然是互相影响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强行把自己的《三经新义》作为考试大纲。

大明科举的考试大纲是限定的,但是不妨碍乡试的出题人,按照这篇实学的内容出题。

沈鲤的话也只能说到这里了,能不能领悟,就要看自己的造化了。

——

六科廊。

刑科给事中沈束十分的屈辱,今天是他负责向中书科借报纸。

没办法,苏泽和六科都察院不对付,所以京师所有的官署衙门,只有这两个部门没有订报纸。

但以如今《乐府新报》的发行量,如果不读报,怕是连京师的热点都赶不上。

作为最需要消息灵通的言官来说,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所以六科订了一个新规矩,每天由一名给事中去隔壁中书科借阅报纸。

今天就轮到沈束了。

沈束不情愿的借了报纸,一回到六科就被同僚给围住了。

六科给事中们开始争夺报纸,一份报纸都被分成了几份,沈束直接独占一份报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读了起来。

实学?

沈束是心学信徒,上一期赵贞吉的文章让他十分的过瘾,却没想到今天是一篇和心学打擂台的文章。

沈束打起精神,试图寻找这片文章中的漏洞。

可是他读了两遍后,却找不到其中的漏洞!

这篇文章逻辑自洽,已经达到了自成一派的境界,以沈束在经义上的造诣,短时间内根本找不到辩驳的点!

沈束倒吸一口气,这篇文章登报,将会在士林造成何等的风浪!

再一看作者,求实?

是哪位阁老?高拱还是张居正?

沈束又将文章读了两遍,又发现文章的结尾,苏泽向天下人发出约稿的请求,沈束也不自觉的拿起笔。

这些日子,京师一定会围绕两篇文章,进行激烈的辩论。

沈束需要抓住这次机会,好好找一找其中的破绽。

如果自己能驳倒这篇文章,岂不是就能成为心学宗师!?

沈束又顿了一下,要不要向《乐府新报》投稿?

如果让同僚知道,会不会在六科混不下去?

——

就在整个京师士林,都被这两篇文章搅得天翻地覆的时候,东宫之中,朱翊钧带着张宏来到后厨。

今天是新酱油出坛的日子。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