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53章 水毒病(2 / 2)

加入书签

张守清的势力极大,还和藩王结亲,聚啸几千人在山里挖矿,地方官府都不敢管。

最后还是皇帝出手,派兵围剿张守清。

但是官兵久攻不下,张守清还派人向朝廷传话,说是愿意向大明缴纳税收,只要允许他挖矿就行。

当然,最后张守清还是被剿灭。

但是从这里看,开矿对于民间资本是有利可图的。

这大同范氏还真是敏锐啊!

随着铁厂丶玻璃窑丶石灰窑这些高能耗的项目上马,煤矿的价格开始上涨。

范氏在这个时候进军采矿业,是相当明智的选择。

四民道德论下,这方时空对于工商业的态度好转很多。

显然是大同范氏打通了关系,作为民间进入采矿业的试点,毕竟他们身上还有皇商的身份,也不算是违背了矿产官营的「祖宗之法」。

如果范氏真的能盈利,那山西商人就能看到投资工矿业的好处,也会想办法投入到其中。

而采矿业又是重工业发展的发动机,最早的蒸汽机和火车,都是为了采矿业需求而发展出来的。

蒸汽机和火车,又会带动更多的采矿冶炼需求,从而建立起一套重工业体系。

《新君子报》则是南方连日大雨的新闻。

前段时间,《新君子报》完成了转型。

原本亦步亦趋跟在《乐府新报》和《新乐府报》后面,《新君子报》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

前阵子,《新君子报》进行了改革。

主要内容,从报导京师的新闻,改为了报导南方的新闻。

据说《新君子报》在苏州设立了编辑部,专门搜集报导南方的重要新闻。

这种差异化的竞争,给《新君子报》带来了销量上的提升。

没办法,就算是苏泽开挂,东南,尤其是江南地区,依然是大明的经济中心丶文化中心。

京师的年轻读书人,都会学习江南读书人的打扮。

京师读书人也都会追求江南读书人使用的笔墨纸砚,江南地区的书籍在京师也都是畅销书。

就算不谈这些,大明官场上还有大半的官员祖籍在东南地区。

比如苏泽自己就是苏州府的人。

这些官员也愿意从报纸上读到家乡的新闻。

南方大雨的消息朝堂也已经知道了,也好在从雷礼入阁以后,朝堂一直在加强黄淮长江沿岸的堤坝建设。

淮抚王之桓更是亲自驻节凤阳,这次没有传来祖陵漏水的消息。

但是雨这麽下,已经造成了灾害。

《新君子报》上报导,在江南很多地区已经出现了「水毒病」爆发。

水毒病,按照报纸上的描述,「病发寒热,腹中生虫,腹大如鼓」。

这不就是血吸虫病吗?

苏泽想起来,这种病在前时空猖獗了很久,一直到建国后发起了卫生运动,号召百姓除钉螺这才控制。

这次爆发水毒病的,就是东南连续降雨的地区。

淮北地区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疫情,太湖流域也开始蔓延。

应天巡抚海瑞已经果断采取了措施,在南方游历的名医李时珍也主动挺身而出,帮助海瑞抗疫。

目前海瑞听从李时珍的建议,采用隔离的方法,「凡病水鼓者,移居高地草庐,痊后方归」。

看着这里,苏泽也叹息一声。

对于血吸虫病,他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治疗血吸虫病的特效药物,要等到后世医药学发展的时候才能治愈。

别说这个时候的大明了,就是前世建国后,也缺乏治疗的药物。

最好的办法还是提升卫生意识,长期采取灭钉螺运动,抑制血吸虫的传播。

而海瑞和李时珍用的隔离方法,也许就是这个时代能够做到的最好办法了。

这一期《商报》,介绍了从去年开始,在澎湖开拓的甘蔗种植园主们。

苏泽也没想到,在巨大的利润下,甘蔗种植园竟然如此火爆。

武清伯世子李文全是在台南登陆,这里是台南港口附近的平原,水土肥沃,最适合种植甘蔗。

苏泽记得这里就是后世的台南市,也是前时空郑成功的承天府,近代以前一直都是澎湖的府衙治所所在。

跟随李文全做生意的京师勋贵贵戚们,也都是在台南开设种植园,这里也有优良的港口,可以方便购买南洋土人奴隶。

福建的商人们,也发现了澎湖开拓的价值,由福建十家海商大船东牵头,他们从澎湖北部登陆,在艋舺河港选了一片海河交汇的地区开始开拓。

这里是基隆河入海的地方,苏泽想起来这就是日后澎湖的治所台北市。

这也是一块好地方,河海交汇,河岸的种植园可以将甘蔗用基隆河运输到港口,整个河海腹地都可以利用起来。

除此之外,还有广东商人,南洋回流的侨商,也在积极开发澎湖。

整个澎湖是一片生机勃勃,万物竟发的景象。

这也是正常的,蔗糖和蔗酒,这两个高利润的产品,商人自然会追逐而来。

甘蔗种植是劳动密集的行业,但是技术含量不高。

澎湖只要制作成粗糖,运输回来精制,就能变成价格高昂的白糖。

而且更多的移民也在涌入。

武清伯世子李文全,在澎湖种植金鸡纳树成功,用金鸡纳树树皮提取物制造治疗几起零星的疟疫后,最让人惧怕的瘴气问题算是解决了。

于是李文全招募了一批酿酒的工匠,在台南建造酿酒厂,直接将制造粗糖的副产物用来酿酒。

现在蔗酒不仅仅在直沽港口很热销,海上的水手也很喜欢蔗酒。

苏泽估计,这篇报导一出,更多商人都会考虑在澎湖开拓了。

没办法,大明的市场实在是太大了。

前时空英国这麽一点人口对糖的需求,就建立了遍布全球的甘蔗种植园。

现在大明几座城的城市人口,就远超当年英国的人口,已经打开的糖需求旺盛,必然会刺激更多的甘蔗种植园出现。

苏泽才想起来澎湖的事情,他抽出一份空白奏疏写道:

《请迁设澎湖巡检司疏》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