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散装江南(1 / 2)
第357章 散装江南
京师城外的民驿中。
江南官绅们推举出来的协商团,正聚集在一起商议。
明日就要进京了,接下来就要和工部协商开会了。
这一次的协商团,身负江南之望,如果办成了,自然就可以名扬江南,可如果办砸了,那就要思考如何回去面对江东父老了。
不过江南的协商团,这一路上倒是没有多团结,首先他们在什麽是江南的问题上,就达不成一致。
最早的时候,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方,都可以叫做江南。
唐代设江南道,就是如今苏皖浙赣湘闽六省之地,在秦汉时期,江南甚至被视为未开发的蛮荒之地。
等到唐宋时期,隋唐大运河贯通,加上安史之乱后的经济中心南迁,唐代有了扬一益二的说法。
江南缩小为长江中下游南岸,加上太湖流域地区。简单的说就是苏杭地区就是江南。
这时候南京和扬州自然也是江南。
等到明代的时候,江南就仅仅代指苏松常镇杭嘉湖,这时候南京和扬州已经被叫做江北了。
甚至还有极端一点的,苏松常才能算江南,其中最可疑的还是镇江府,和江北勾勾搭搭,很难被认为江南之地。
江南的概念是在不断缩小的。
比如这一次吴淞铁路,镇杭嘉湖四府其实都不热情。
这条铁路是在松江府内的。
当然,这只是第一期的铁路,按照苏松常的计划,最后吴淞铁路会连通苏州府和常州府下的各县,让三府的货物都可以从吴淞口码头出海。
而这铁路再怎麽修,暂时也修不到镇杭嘉湖四府。
所以这一次的协商团,基本上都是三府的士绅。
可就这三府的士绅们,在一路上也不愉快。
比如这次协商团中无锡的代表顾宪成,无锡县隶属于常州府,但是顾宪成从来都只说自己是南直隶无锡人,而不会说自己是常州府无锡人。
无锡在朱元璋刚定都南京的时候,行政区划上还是无锡州,是归朝廷中书直属的地盘。
后来天下安定后,降无锡州为无锡县,又归于常州府管理。
为此无锡人是愤愤不平了几百年。
当然,称呼自己是常州府的江南人,也只有常州府城武进县的士人,无锡县丶江阴县丶宜兴县丶靖江县,这四个常州府下的县,都不会说自己是常州府的人。
同理也可以套在苏州府上。
苏州府在明代下辖吴县丶长洲县丶常熟县丶吴江县丶昆山县丶嘉定县丶崇明县和太仓州。
苏州府比常州府还要散装,基本上对外没人称呼自己是苏州府人,都只会说自己的县籍。
江南人只有在开除别人江南籍的时候,才能算是一个整体。
顾宪成虽然只是一个秀才,但是他从小就聪明过人,有神童之名。
顾宪成的祖父开始,从事棉花贸易致富,广置田产,奠定家族经济基础,转型为地主兼商人。
顾宪成的父亲开始科举,虽然只中了举人,也没有出来做官,但是也奠定了顾家转为科举之家。
顾家是棉业的巨商,很重视吴淞铁路的建设,所以作为牵头人,家族也为了给顾宪成增加名气,所以派遣他参加了协商团。
协商团中,还有和顾宪成同为无锡人的高攀龙。
高攀龙同样也是书香世家,其祖父曾经做过县令,他十几岁就中了秀才,也有神童之名。
顾宪成和高攀龙早就相交,两人号称无锡二友,经常组织无锡的年轻读书人讨论学问。
而这次协商团的代表,是前首辅徐阶的次子徐琨。
高攀龙和顾宪成就十分看不起徐琨。
海瑞清丈应天府的土地,查出徐家诸多不法之事,徐阶的长子徐璠扛下了所有的罪责,最终被海瑞判处发配充军。
后来隆庆皇帝免了徐璠的充军,但是也免去了他恩荫的职位。
徐琨虽然逃过一劫,但是他在松江府的名声也不好。
大概是因为徐阶这位前首辅的威望,所以松江府的士绅最后还是推举他来做这个协商团的团长。
明日就要进京城了,但是徐琨这协商团长,至今连一个能代表整个江南利益的一致意见都没能拿出来,这要如何和朝廷谈判?
顾宪成和高攀龙都对此十分不满,认为是徐琨这协商团长无能,却占着位置不放,才让江南官绅如此被动。
顾宪成和高攀龙乾脆拉着几个相熟的士绅开小会,打算协商的时候撇开徐琨,直接提出他们的意见。
众人聚在顾宪成的房间中,高攀龙首先说道:
「叔时兄(顾宪成字),可记得海公丈量应天十府土地时,那场喧腾公案?有人田地逾制,侵吞黎庶膏血,末了却要家中长子顶罪发配,自己倒落得个『清白』身子……如此『担当』,也算奇闻了?」
顾宪成和在场的士绅都哄笑起来。
顾宪成嘴角扯起一抹刻薄的笑,悠悠道:
「云从兄(高攀龙字),这有何奇?《尚书》有云『世禄之家,鲜克由礼』,说的不正是这等人物?」
「仗着父辈馀荫横行乡里,松江父老提及无不齿冷。此番被推做『江南代表』,只怕靠的不是『德望』,是门庭那点将倾未倾的朽木架子罢?」
剩下的士绅们再次笑起来。
两人嘲笑完了徐琨,接下谈起了正事。
还是顾宪成说道:
「今日我打听了京郊钢铁的价格,可要比工部算的铁轨价格高上数倍。」
「而按照房山铁路的造价,又要比市面上钢铁价格更低。」
「我等协商的时候,就要扣着这个价格来谈。」
高攀龙皱眉说道:
「这不是和商贾一样了吗?我等可是为了江南百姓而来,朝廷不会如此刻薄吧?难不成朝堂诸公,也和商行的夥计那样,拿着算盘和我们谈?」
众人再次哄笑起来,但是顾宪成却没有笑。
他说道:
「诸位难道忘了,之前各部争夺京营节下预算的时候,满堂公卿们不也是拿着算盘,斤斤计较吗?」
「要我说这风气从苏子霖入朝就开始了,现在朝堂诸公都狡黠如奸滑商贾,丝毫没有读书人的体面!」
顾宪成将矛头对向苏泽,反而在场没几个人敢接话了。
高攀龙也说道:
「叔时兄,这铁路也是苏翰林的功劳,我大明如今的盛世,苏子霖也是有几分贡献的。再说他也是咱们江南士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