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弟兄们,跟我上(1 / 2)
第314章 弟兄们,跟我上
调子,赵安定了,打,一定要打。
要让老太爷知道大清还是后继有人的,不然到时候赵安怎麽上场呢。
太平军打完了,湘军丶淮军崛起了。
那白莲打完了,是不是该轮到他崛起了。
「曾左李」成了满清的中兴功臣,他想的却是挖空老太爷墙角,自个上市的。
大丈夫,安能为辫子奴。
问题是怎麽打?
几千白莲和捻子外加十几万灾民组成的庞大造反集团摆在宿州城外,这已经是大兵团作战范畴了。
己方就一千来号人,总不能就这麽一头扎进去吧?
候封不反对打,但建议至少要等两天,起码等泗州各地的驻防绿营赶到,这样力量能翻一倍。
赵安却等不了,纵使他往最好的方向去想,得出的结果是他这边只要慢了,那这场平乱大功就会落到朱珪手中。
朱珪的实力远比他这个暂署藩台强,除了几千淮南绿营被其强行扣着,还有归巡抚直接指挥的两千抚标精兵,赵安只要慢半拍,胜利就属于朱珪。
须知,老太爷最看重的可不是文治,而是武功,甚至都不在乎你是不是清官。
好不容易利用几件事成功让朱珪掉大分,这回怎麽能让他满血复活呢。
所谓时不待我,别说两天,半天赵安都等不了。
「宿州那边的乱民是多,不过正因为多才好对付,诸位须知灾民之间本就不互相统属,白莲与捻子又是临时拼凑在一起.」
赵安给众人提了一个关键概念——指挥系统。
没有电台发报机的这个时代,想要有效指挥十几万临时拼凑在一起的乌合之众,哪个名将复生都干不了这活。
所以,能够断定的一点就是白莲教那帮主事的最多也就能有效指挥上万人,甚至只有几千人,绝不可能在短期内就建立起十几万人的指挥体系。
他们真要有这本事,也不至于后来跟清军打了八年都没成功推翻满清。
有一点也不讳言,白莲教起义虽然是一次浩大的反清起义,但白莲教的军纪实在是一言难尽,所以明面上清廷是依靠团练剿灭的白莲教,实际是最后湖北丶四川丶河南这些地方的百姓抛弃了白莲教。
这也是赵安一开始就不打算支持(加入)白莲教起义的原因。
「大人的意思是?」
指挥系统的概念不难理解,白莲教在宿州匆匆起事,傻子都知道他们不可能把十几万灾民瞬间变成一支能征善战军队的,何况白莲教缺少武器,更缺少粮食。
整个就是一后劲不足。
哪怕他们打下宿州城,都没法通过缴获壮大自身,只要清军部署及时,不让他们流窜,别说打了,困也能困死他们。
理解了这一点,白莲教其实就不可怕。
侯封有点跃跃欲试,就连庆遥也品出点味来,这仗表面看凶险万分,实质却是个搏取军功的好机会,要是能趁机立功回京,说不定就能飞黄腾达。
毕竟,他庆遥可是宗室子弟。
就是二人一时没想到怎麽个打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