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十六章 论道(2 / 2)

加入书签

老天师点头,表示认可。

傅源接着道:「既然「道」是可以被定义的,那如何定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又是不一样的断句,老天师没有说话,也没有反驳,继续听着。

傅源道:「「无」和「有」,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这两个字,便是道,而「天地之始」跟「万物之母」则是这两个字的定义。

道是「无」和「有」,名是「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

无,形而上,看不见摸不着。有,形而下,看得见摸得着,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到有,这个过程便是「道」。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无」是本质,是形而上的「神」,「有」是存在,是形而下的「形」,神观其妙,形观其缴。

看到万事万物的「无」,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看到万事万物的「有」,从而看到事物的存在跟局限。

大多数人一辈子也就停留在「有」的层面,看待事物存在片面性,局限性,所以既要观其有,也要观其无。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此两者便是「无」跟「有」,万事万物都有「无」跟「有」,本质跟表象,神跟形,故而「同出」而「异名」。

本质和表现统一起来去认知,得到深入正确的理解,便是「玄」,玄者,有无相生。」

这下轮到老天师开始皱眉了。

仅仅是《道德经》的第一章,双方的理解就南辕北辙了,但却又无法指责对方是错的。

二人都不是听不进道理的人,同时两个人都清楚,双方理解的都是对的。

老天师是修道的,他便是从修道求道的立场去解释,理解偏私人性,个人的修行。

傅源是修儒的,他便是从自己的本心认知去解释,理解偏天地性,本心对天地的认知。

不过傅源思索时,老天师安静的等他去理解,去接受。

如今轮到老天师思索时,傅源可不会安静的等着,而是从桌子上拿起一个苹果,继续道:「就如同这个苹果,普通人先看到的一定是其颜色,新鲜或腐烂,尝到酸的或甜的,这些表象。

等到看多了苹果,吃的多了,自然而然的就会总结苹果的某些共性,理解苹果的本质,这种表象跟本质结合,便是「玄」!

再次基础上更进一步,眼前的苹果无论是红的黄的还是绿的,无论是光鲜的还是腐烂的,酸的还是甜的,你眼中看到的,永远只有苹果的共性跟本质,不会被那些表象所迷惑。这便是「玄之又玄」。

当一个人不再被万事万物的表象,也就是「有」所迷惑,眼中只有「无」,万事万物在眼中只剩本质,也就是所谓的「众妙之门」。

有无相生,谓之玄,玄之又玄,谓之道!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熟悉麽?

这便是「道」,道虽然不排斥「有」,但永远侧重于「无」,而人性,永远喜欢盯在「有」上,下意识的忽略了「无」,被各种表象,各种欲望所迷惑。」

等傅源说完,老天师站起身,苦笑道:「傅源你这小子,不愧是儒家,这言语的蛊惑性,太强了,险些乱了老夫的道心!」

傅源乐了,道:「老天师,您修道多年,难道还会被一些言语所蛊惑?」

老天师叹了口气,道:「关键是你的这些言语听着太有道理了……但深究起来,你这立意太高太深,高到天地宇宙去了,跟老夫这私人的修道不合!

不能再论下去了,老夫走了。」

傅源诧异道:「老天师,咱们这才论完第一章呐,接下来呢?」

老天师朝门口走去,抬手挥了挥,道:「老夫回龙虎山了,有空记得过来玩。」

说完,头也不回的出门而去。

傅源乐了会,整理了一下赵方旭带来的那些资料,带走了一些觉得有意思的,也跟着起身离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