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薛姨妈是有经验的好老师,朕要阅兵(2 / 2)
但现在,这个玩了四年的政治游戏,李崇玩腻了,他不想再玩下去了。
李崇之所以不想继续玩下去了,其一是玩腻了,而更重要的则是这个李不言,对兵事完全一窍不通。
而朝堂各方,明明知道李不言,并不能胜任兵部尚书一职,可他们还是执意推举他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那就是这些文臣们,为了阻止李崇掌控兵部,已经失去了理智,甚至有各方势力合流,拧成一股绳,来对抗皇帝的趋势。
这一点,李崇万难容忍。
故而,他决定掀桌子了。
昨夜李崇跟着薛姨妈,刻苦学习,榻上参禅之时,心中忽有所悟。
自古以来,无论是朝堂大事,还是男女私情这种小事,其入门境界都讲究八个字。
若欲取之,必先予之。
故而,今天李崇决定换玩法了,他决定准了众臣所请,让通政使李不言,升任兵部尚书。
这便是李崇的必先予之,而接下来,才是他的朕欲取之。
李崇高坐龙椅之上,居高临下的看着,伏地跪请的绝大多数文官。
这些文官里,包括礼部尚书徐少湖,礼部右侍郎张玉圭等等等等。
甚至还包括李琮亲手扶上去的,内阁首辅李守中,以及工部尚书赵温华等等。
这两人,严格来说是李崇的自己人,但他们同样不希望皇帝穷兵武,不希望兵部尚书是皇帝的人。
看着这些人,李崇沉声说道:「众位爱卿所请,朕准了,着通政使李不言,即刻升任兵部尚书。」
殿中众臣先是一愣,他们纷纷抬起头,看着龙椅上的皇帝,一脸的难以置信。
皇帝拒绝了四年,今天怎麽突然又同意了?
而徐少湖和张玉圭师生二人,更是眉头紧锁,不知道皇帝突然御准此事,其中是不是藏着更深层次的算计,是不是藏着什麽更大的图谋。
以他们对皇帝的了解,皇帝不应该同意啊!
至少不应该如此容易的,便点头同意了。
见殿内众人震惊不已,面面相,一时间竟忘了奉诏,李崇微微一笑,道。
「朕准了诸位爱卿所奏,怎麽?诸位爱卿又改主意了不成?」
李崇话音未落,殿内众臣这才反应过来,纷纷跪地领旨。
通政使李不言,也来至玉阶前,跪地谢恩。
李崇依照惯例,勉励了李不言几句,大意便是让他好好干,莫要辜负了皇恩云云。
但李崇真正想说的则是:李不言,朕倒要看看,你这个兵部尚书,能干几天?
散朝之后,徐少湖眉头紧皱,看了眼皇帝,并没有说话,自去礼部署理政务,他的得意门生张玉圭,也跟了他同去。
其他朝臣也纷纷各自回衙处理政务。
内阁首辅李守中,看了眼李崇,欲言又止,摇摇头便走了。
反正他是个伴食宰相,只要皇帝不打算穷兵武,不再坚持掌控兵部就行了。
至于其他事,与他无关,他这个甩手掌柜,也懒得管。
当然,以他的能力,也管不了。
下朝之后,李崇回到武英殿,张也一起跟了过来。
甫一进殿,张便说道:「陛下,兵部尚书的位置,万万让不得啊!此时绍兴平定倭患,正在关键时刻,东边也在防备入侵,
若是李不言一上任便瞎胡搞,又来化干戈为玉帛,与民休息那一套,那陛下四年来的心血,可就全都白费了啊!」
李崇坐在御座上,从小桂子手中接过一盏清茶,命小桂子给张搬一个绣墩来,再给他也上一杯茶。
可张此时心急如焚,他哪里还坐得住,哪里还有什麽心思喝茶?
「陛下,此事关乎社稷安危,万万不可轻忽啊!」
李崇低头浅浅饮了一口茶,让张稍安勿躁,先坐下喝杯茶再说。
一盏茶喝毕,张的情绪也有所平复,李崇笑问道。
「爱卿乃朕心腹中的心腹,难道连你也猜不出,朕准了他们所请,其中另有深意吗?」
「陛下另有深意,微臣知道,但是,但是微臣猜不出来,微臣心里急啊!」
张敞站起身子,急声说道:「陛下,这四年来,您费了那麽多心血,花了那麽多银子,眼看着绍兴倭患即将平定,这会儿,可千万不能功亏一簧啊!」
李崇笑了笑,道:「爱卿放心,绍兴倭患必平,朕的心血也不会白费,朕的银子更不会白花,你不是担心李不言会给朕捣乱吗?那朕便找件事给他做,让他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给朕捣乱。」
说罢,李崇问道:「爱卿熟读史书,可知唐玄宗李隆基,与郭元振之旧事乎?」
张闻言,面露迷惘之色,开始回想史书中关于郭元振的记载。
郭元振,李隆基之政变功臣。
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逼得其父李旦,差点跳下承天门自尽身亡。
而这个差点,便多亏了郭元振,
若不是郭元振拼死拦着,李旦若是真的跳楼自尽,那李隆基的政治生命,基本上也就完了。
毕竟,他不是二凤,他的基本盘,其实并不大。
可以说,郭元振不仅仅是先天政变的大功臣,更是李隆基的大恩人。
故此,李隆基登基称帝之后,便升任郭元振为兵部尚书。
但是后来李隆基发现,郭元振等功臣集团,开始结党营私,甚至有架空他这个皇帝的风险。
为了铲除郭元振,李隆基宣布齐集二十万大军,于骊山脚下阅兵讲武。
而组织阅兵一切事务,便是兵部的职责。
阅兵结束之后,李隆基便以军容不整为由,下令将兵部尚书郭元振处斩幸亏重臣张说,刘幽求等人苦苦哀求,李隆基这才将郭元振免死,改为流放新州。
将史书中的记载,回想了一遍之后,张这才恍然大悟。
「陛下,您是要?」
李崇点点头,道:「没错,朕要阅兵!朕花了那麽多银子,编练出来的新军,其战力到底如何,朕心里一直没有底,
不如趁此机会,让这支新军与五万京营兵马,与各地边军对决一番,看看朕的这些儿郎,到底是绣花枕头呢,还是足以让朕安枕无忧的一支铁军?」
说罢,李崇吩咐道。
「爱卿,劳烦你跑一趟兵部,去给新任兵部尚书李不言传旨,让他行文北直隶各地,
徵召十万边军来京,
朕要在通州大营,举行朕登基以来,第一次阅兵讲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