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25章 0415【小众也可以变成大众】(1 / 2)

加入书签

第425章 0415【小众也可以变成大众】

「今天呢,我请来一位《南都》资深记者,为大家详细讲讲什麽是非虚构文学。」

陈贵良最后这句话,直接听得众人一愣。

啥情况???

陈贵良跟南方系和解了?

只见一个戴眼镜的青年走上台:「各位编辑丶作家,以及媒体朋友们好,我是《南都》深度新闻部的记者纪旭光……」

这位老兄,一言难尽。

他1980年出生,也算是80后。

今年他已崭露头角,搞出了几个大新闻。未来会变得更牛逼,记者通缉门丶飞越疯人院丶洛城X奴案……

他将成为《南都》风头无两的记者,然后就突然离开南方系。

因为他内部举报南方系领导,利用他的报导敲诈勒索企业。而且在敲诈得手后,勒令他不得再报导该企业的负面新闻。《南都》又在他举报领导以后,无端扣他的稿费丶压他的稿子。

这家伙似乎真信那一套,后来移民老美,彻底变成反贼。各种颠倒是非黑白,专门说中国的坏话,对美国无底线跪舔。

多年以后,疫情来了。

纪旭光终于美国梦碎,写出一本《美国有毒》,深度分析揭露美国的问题。

他还说:「我们构建了一个又一个意义,比如美国最先进丶美国最法治……我们不断逻辑自洽丶自欺欺人。实际上,我们对美国梦的实质知之甚少……《京城人在纽约》这种电视剧也需要忏悔,它给人们带来严重的错误引导,我们不能失去对本民族文化的信仰。」

这家伙在美国住了七年,留下一本《美国有毒》灰溜溜跑回国。

纵观其人生经历,堪称某类人的典型。

陈贵良把他请来讲解非虚构写作,多少带着那麽一点恶趣味。

台下那些老作家们,此刻听得津津有味。但也有人对此不以为意,直接把非虚构文学与纪实文学画等号。

底层写作,从90年初萌芽,到前几年大爆发,现在已经成为文坛主流。

但任何事物变成主流,都会变得良莠不齐。

底层写作可以让作家名利双收,大家一窝蜂的跑去写。写的人多了,正常写作已无法脱瘾而出,那就胡编乱造得越离谱越能吸引眼球。

本意是为底层发声的创作理念,已经开始脱离底层,只把底层人民当成写作工具。

从去年开始,批评声音就没断过。

余桦狠狠吸了一口烟,问身边的马源:「你觉得这个东西有搞头吗?」

「可以试试。」马源说。

程村指着正在讲解的纪旭光:「按照这个人的说法,你的很多随笔和创作谈,其实也属于非虚构写作范畴。」

余桦笑道:「我甚至今天第一次知道有这种东西,我都不知道自己还写过非虚构文学。」

非虚构文学在美国发展了几十年,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甚至包括个人随笔和访谈录。但必须是基于事实的随笔和访谈录,而且不一定要写具体事件,还可以描写人群丶现象和思想等等。

王安逸说道:「这个东西,就像前几年的底层写作一样,很可能是接下来几年的文坛风潮。只看字节和《人民文学》能把风潮掀多大。」

写作也是有潮流的,传统作家们也会追时髦。

底层写作已经写不下去了,再写纯属拾人牙慧和哗众取宠,作家们迫切的想要寻找下一个「风口」。

王安逸当年的散文集《寻找魔都》,就属于非常典型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她随时可以再写一些出来,或者把散文变成中长篇小说。

现场的年轻作家们,同样关注和漠视各占一半。

韩韩丶郭小四对此完全无感。

张玥然这个写青春小说出名的美女作家,此刻却在竖起耳朵听。她非常有文学野心,不想被打上青春文学的标签,目前正在思考如何转型。

再过两三年,她一度感到很迷茫,然后回老家住了一段时间。

她回家跟亲戚朋友丶街坊邻居接触,观察思考人们的日常交流,听老一辈人讲那些陈年往事。

用她的原话来说:「在此期间,我学会了如何去讲故事。」

从此她开始真正的转型,作品不再发表于《萌芽》,而是发表在《收获》这类杂志。

小范对蒋锋说:「你可以搞这个什麽非虚构写作。」

蒋锋笑道:「我的小说是纯虚构的。」

小范说道:「但我觉得非虚构写作更适合你。东北有很多东西可以写,尤其是当年的下岗潮。当年的下岗工人,如今过得怎麽样?又有怎样的生活和思想状态?你可以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来展开写作。还有,得抛弃你过于繁复的叙事手法。」

蒋锋若有所思,他有点心动了。

等纪旭光在上面讲完,蒋锋说道:「我打算回东北住两年,跟老邻居丶老朋友接触一下。」

论坛还在继续。

北大的社科部程部长发言:「王檬老师这次没来,他让我给大家说一句抱歉。他非常支持非虚构写作,这次字节跳动跟《人民文学》合作,就是王檬老师帮忙牵线搭桥的。《人民文学》和网站合作,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这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实验……」

如今还不注重版权保护,不管是哪个杂志连载的作品,又或者哪个作者出版的小说,在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搜出盗版。

作家和杂志,想防都防不了,还不如主动放在海内网连载。

而且,海内网承诺相关文章,在《人民文学》发行一周后再连载。既保证了杂志的销量,杂志和作者又能通过海内网聚集粉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