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 / 2)
第296章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我要见陛下』,微臣把话说完,他便这麽喊的。」
立政殿内只温禾与李世民二人相对。
从大理寺出来时,高月派来的人早已候着,其实他本就打算入宫请示,没想到李二竟然这麽不放心他。
见着李世民时,这位帝王脸色分明带着几分沉郁。
温禾也不绕弯,索性将对郑元璹的盘算一股脑说了出来。
话音落定,他偷眼瞧着御座上的李二,见那眉宇间的不悦渐渐散去,才悄悄松了口气。
「郑元璹终究是大唐的左武侯大将军,真要让他走这『叛国』的戏码,朕的颜面往哪里搁?」
李世民指尖在龙案上轻轻点着,语气里带着几分迟疑。
帝王的体面重于泰山,重臣叛唐这种事情说出去,太丢脸了。
温禾闻言,忍不住眨了眨眼。
李二竟也会顾虑起颜面来?
这可不像他素来雷厉风行的作风。
「陛下,正因他曾居高位,才更能让高句丽深信不疑啊。」
温禾往前半步,声音清亮。
「若只是个无名小卒叛逃,他们未必放在心上。可郑元璹这等人物『投诚』,他们定会当成天大的彩头,反倒会对他放下戒心。」
李世民抬眸看他,眉峰微挑:「那高句丽不过弹丸小国,何至于如此大费周章?等大唐再攒几年气力,大军一到,自可一马平川,何况那地界贫瘠,于我大唐而言,未必是什麽宝地。」
温禾心里暗暗纳罕。
李世民此刻竟这般轻视高句丽?
那后来三征辽东又是为何?
是因渊盖苏文弑君篡权丶抗旨不遵?
还是为替前隋雪耻?
可这些终究是台面理由,以李二的远见,断不该看不出辽东的分量才对。
他沉吟片刻,觉得有必要给这位陛下好好说道说道。
「陛下有所不知,高句丽鸭绿河以南或许不值一提,可北岸却藏着大片沃野,还有挖不尽的矿脉,便是再过千百年,依旧能滋养一方。」
温禾刻意加重了语气,目光灼灼。
后世建国初期的重工业地区,被称为GHG长子的地方(和谐)。
大唐未来的安东都护府。
「那地方打先秦时便是我华夏疆土,如今被宵小占了去。以陛下的英明,若想成就千古功业,岂能容故土流落在外?」
他故意抬高了声调,说得慷慨激昂,仿佛已望见辽东大地重归版图的景象。
李世民面上依旧平静无波,心里却忍不住嘀咕。
这竖子,真当朕目光短浅?
朕难道是隋炀帝那般昏聩,连他都能看出辽东的重要性,朕又如何不知?
只是看着温禾那副恳切模样,他终究没把这层意思说出口,只淡淡道:「你且继续说。」
温禾见李世民默不作声,眉峰微蹙的模样瞧不出深浅,索性再往前递了一步,语气愈发恳切。
「陛下可还记得,微臣先前说过您日后征伐高句丽会遇挫,其实症结大半出在水土不服与地理生疏上。」
「正因如此,后来寒冬将至时,我军才迟迟未能攻克安市城,粮草转运不畅,陛下才不得不下令退兵。」
「那次征伐,我大唐折损近两千将士,战马死了八千匹,最终打下高句丽十座城,迁七万百姓入中原,斩首四万馀级,歼灭其十五万大军,缴获战马五万匹丶牛五万头丶铁甲万领。」
这般战绩,若是搁在后面那个朝代,怕是足够皇帝摆驾泰山封禅了。
毕竟连击退来犯之敌都敢自诩不世之功。
然后就和对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所谓盟约,跑到泰山封禅去了。
脸都不要了。
可在李世民这里,终究是失利,只因他最初的目标是彻底灭国,将辽东尽数纳入版图。
「竟如此艰难?」
李世民终于出声,眉头蹙得更紧,指尖在龙案上轻轻敲击着,语气里添了几分凝重。
他原以为即便未能全胜,至少也能拿下高句丽半壁江山,却没料到耗时费力,最终只得了十座城。
温禾瞧着李世民神色变化,心知这话起了作用,便顺着话头道:「正是如此,高句丽依山傍水,城池多建在险要处,冬季严寒又来得早,我军若是对地形气候一无所知,极易陷入被动。」
李世民面色沉了沉,前隋大军在辽东折戟沉沙的旧事,他怎会不知?
那些因严寒冻毙的士兵丶因险地受阻的粮草,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那郑元璹的作用,当真有这麽大?」
他追问,指尖在御案上轻轻摩挲着,似在权衡。
「额……暂时不好说。」温禾坦诚道。
「但以他的身份,渊盖苏文不可能不重视,陛下有所不知,那渊盖苏文是个极其自负的人,尤其在弑杀荣留王之后,他甚至给自己配了五把刀,整日佩在身上,以此彰显权力。」
「他一开始一定会重视郑元璹,可至于会不会重用,那就要看郑元璹父子二人如何做了。」
李世民瞬间明白了。
这般狂妄之徒,若听闻大唐重臣叛逃,定会觉得是天命归己,免不了得意忘形,对郑元璹放松警惕。
就像当年杨玄感起兵时,总以为天下响应,却不知早已成了他人棋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