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6章 思想变革的前夜(1 / 2)

加入书签

第226章 思想变革的前夜

欧阳修身体微微前倾,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子厚,此言何解?莫非对老夫欲黜落『太学体』另有看法?」

他以为这位来自陕西的中年学者,是要反驳他改革文风的主张。

在青松社众人里面,之所以张载能表现得如此特立独行,并非因为他三十八岁的年龄,而是因为张载过去的履历。

庆历年间,身在陕西的张载就曾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丶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范仲淹亲自召见了张载,并让其担任幕僚。

有着范仲淹的荐举,张载早就可以入仕了,但他非但没有选择入仕,反而回到了家里继续读书。

张载在家读的书,跟绝大多数读书人读得也不太一样.他不研究用于科举的儒家学问,而是先研究了十年释丶道之学,再转回来研究儒学。

直到他自觉贯通儒释道三教之学,才开始考科举,而今年这一考,就中了举人。

换句话说,做官和中进士,对于张载来说,只是想不想的问题而非能不能的问题,只要他想,那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所以在场的这些青松社社员,无论是年长还是年轻,都不敢小视张载,哪怕是欧阳修也不敢。

「非也,欧阳公欲正文章之道,革除险怪浮华,学生深以为然。」

张载拱手,语气诚恳,随即话锋一转,指向了更深层的问题:「学生所虑者,乃是我辈士人求学问道之根本路径!自汉武尊儒,董子倡『天人感应』,后学之辈,遂将六经奉为圭臬,然千年以降,注疏如海,章句如林,皓首穷经者,几曾窥见圣贤本心?不过是寻章摘句,为前人作注脚,将活水源头,生生困死在考据训诂的泥沼之中!」

张载此刻的感触,绝非无的放矢。

他年近不惑,历经世事磨砺,深感汉唐经学注疏的桎梏。

实际上,张载的这种感触,也并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这种舍弃经学,向更深的哲学境界探讨天地至理的思潮,是从中唐的啖助丶赵匡丶陆淳首倡「舍传求经」开始的,他们试图越过繁琐的《春秋》三传直探圣人之意,这股新风经「宋初三先生」胡瑗「明体达用」丶孙复力斥传注丶石介倡「道统」的推波助澜,如今已如地火奔涌,只差最后的积蓄,新思想即可如火山爆发一般喷薄而出!

而张载也正是踏着这些先贤的足迹,以更大的魄力,试图为儒学劈开一条直指宇宙本源的新路。

他在几年前结束了对佛丶道思想的广泛涉猎,带着批判与吸收的复杂体验重返儒家经典,胸中那股冲破樊笼的渴望,比任何人都要炽烈。

张载语气渐激,仿佛压抑已久:「试问,孔圣删定六经,是为了让后人一辈子在字缝里打转吗?《易》言『生生之谓易』丶『穷神知化』,何等宏大!《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何等气象!可如今呢?士子埋首故纸堆,斤斤计较于一字一句之得失,皓首穷经,却离那天地运行丶万物化育的根本大道,越来越远!这与堆砌僻典丶语意晦涩的『太学体』,其弊虽有文质之别,然束缚思想丶窒息新见之害,或殊途而同归!」

松涛阁内一片寂静,唯有窗外蔡河的流水声隐隐传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