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大明要迁都(2 / 2)
大明之难,也是异曲同工。
从古至今,无论哪个朝代的京城,都是举天下之力而奉一城,汉唐之长安丶洛阳,宋之开封,皆是如此,概因皇家所在,必要恢弘大治,方有睥睨万国之相!
可大明的京城却在应天,这里是江南,本就是整个大明经济最繁华丶文气最昌盛的地区,现在还要再举天下之力奉养这里。
江南之地,乃是大明最贵丶最富丶最文华昌盛卓绝之地,这等圣人所在,岂能不养成煌煌大势?
可这煌煌大势之下,便是大明的千秋未来!
是以,迁都乃是为大明的千年大计,若是陛下既想要压制江南,又不愿意针对江南的好臣。
那就势必要往北方迁都,这叫做压势不压人,乃是唯一的两全之策!」
朱棣眉头一皱,又缓缓松开,低声念叨着,「压势不压人?」
他是很聪明的,方才李祺讲了江南之势,他大概就理解了压势不压人的意思。
「景和你的意思是,将都城迁到北方,那麽在北方就会出现一座能够和应天相抗的城市,继而能够影响整个大明天下的局势?」
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大城市虹吸这个理念,是以朱棣的理解已然是相当不错。
「不仅仅如此,陛下。」
「江南富裕是从唐末开始的,哪怕几经战乱,可只要天下安定,这里就会迅速的富裕起来,这便是难以扭转的大势。
最⊥新⊥小⊥说⊥在⊥⊥⊥首⊥发!
都城乃是天下首重,京城在应天,那若事有不逮,江南人守土岂不是名正言顺,而四方之地,抛弃起来岂不是亦是名正言顺!
一旦都城迁到北方,譬如陛下的龙兴之地北平府。」
朱棣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被李祺一句话勾动了心弦,李祺自然是故意的,接着道:「那大势就转移到了陛下手中,建设京城丶守御京城丶保护陛下安危,乃是国朝第一重要之事。
这时对江南这些富裕之地加的税,用途便完全不同了,他们既要出钱,这些钱又落不到江南,而是用来贴补北方,陛下就可以在北方建学丶练兵丶修桥补路,而得到这里切实利益的全是北人。
此消彼长,北人起势,南人自然就势弱,而且从此之后,南人做官便要千里迢迢,奔赴北面。
京城到了北边,便没人能借着守卫京城而故意偏袒江南。
忠臣丶奸臣,便会自己跳出来。
若是其建言献策,不重南北之分,说明其人以天下为重,即可重用,若是其言论多偏袒南人者,那便说明其心甚诡。
如此,既压江南之势,又不特意迫害其人,两次筛选,既能用其势,又能得其人,实乃上上之策!」
朱棣听罢,已然是目瞪口呆,从宫中问罪之事,他就已经深深领教过李祺的能力,而今日之事,再一次的刷新了他对李祺的认知,这世上怎麽会有人这麽博学多识,脑中好似有无穷的智慧。
「景和之能,真是亘古绝今,虽古今贤臣,亦不过如此,真真是多智近妖,可惜天妒英才,果真是慧极必伤,古圣人诚不欺我也!」
朱棣竟然有些感伤起来,这麽好用的臣子,怎麽就活不久了呢?
李祺若是知晓朱棣心中所想,怕是会心中暗道:真要是活得久,你又不放心了。
帝王这种生物,真是不能琢磨。
「迁都之事,景和你再写一个摺子递上来,不要对外人言这些事,至于方孝孺之事,你且找人去做,朕会配合你演好戏,早日为你家平反,否则日后你真去世了,朕不好给你身后名。」
————
在永乐元年的冬天,朱棣和李祺这对君臣进行了一场交谈,史书上只记载了「祺大言之,帝多笑,叹祺智近妖,言罢,乃决意迁都,群臣不听」。
我们不知道李祺讲了什麽,可从其后的迁都过程中,我们能够猜测出,那必然是一场酣畅淋漓而又深切如骨丶鞭辟入里的政论,如同李祺曾在历史上留下的所有言语一样,简单丶准确而富有哲理。
一个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对一个帝国构思的蓝图,终于在一个伟大的君王手中变成了现实,纵然这段时间如流星般短暂,可亦如烟花般绚烂。——《大明五百年》
七千字了,还有三千字,兄弟们等我,十二点前必更!求月票!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