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8章 江南为棋盘(2 / 2)

加入书签

他说不出未来的煊赫辉煌,于是他只能对家族后人说,「愿天下百二十城,皆如宋朝汴京,有不夜之景。」

这是很难丶很难做到的事情,宋朝以一朝供养一城,才造就了那等奇迹。

李显穆倒是没有多想,他知道想要做到那等场景,需要很多很多钱,大明要变得非常非常富裕才行。

一代代人努力下去,既然父亲说有机会,那只要努力即可,父亲总是不会出错的。

「李尚书。」李显穆忽然开口,声音透过车帘传出。

「李巡抚?」

「去年廷议之事,想必诸位尚书知晓,陛下已决意开海运运粮,此举乃是为了解江南军民自河道转运之苦。

亦可使江南粮食不必于路途之上白白消耗,使江南赋税减少,这是利国利民的善政,于江南而言,更是一桩大喜事,自此,江南百姓可免去不少挽输漕粮的沉重徭役。」李显穆的声音听不出喜怒,仿佛只是寻常问询。

户部尚书闻言,心中猛地一跳,正有些奇怪为何李显穆突然问起有关于海运丶粮草之事。

而后他猛然想起。

开海运之议,正是眼前这位年轻的巡抚当年在朝堂上力排众议,极力促成的!

他此刻突然提起此事,用意何在?

是试探江南官员对此海运粮食的态度?

亦或者其他?

户部尚书心念电转,「此策实乃圣天子之仁德,泽被江南军民百姓,无不欢欣鼓舞,感念陛下天恩浩荡,家家户户皆焚香祷告,为陛下祈福,愿陛下万寿无疆!」

户部尚书这番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总体来说还算是事实,因为走海运之事,江南的赋税的确低了几分,最重要的是要命的徭役少了很多。

去年走漕运时,现在整个码头都是漕工,而今年改海运后,只有往年两成的漕工。

对于江南百姓而言,不必疲于奔命,这自然是善政。

「江南臣民有这等见识,本官颇为欣慰。

我等为人臣民者,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唯有常思君恩深重,常念朝廷德泽,才足以立于这世道之中,李尚书,你说是与不是?」

户部尚书只觉得一股寒意顺着脊椎爬上来,这话听着像是劝勉,但突然说这麽一句话,很不对劲啊!

俗话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现在李显穆突然称赞江南臣民,若是没有其他之事,他是万万不相信的。

「常思君恩深重」丶「朝廷德泽」,这些话说出来,就等于是江南军民欠了朝廷的丶欠了皇帝的,那都是要还的。

还什麽?

李显穆想要从江南得到什麽?

难道是在提醒他们江南之人,别忘了当初为江南提出这项政策的是我,你们要记住我的恩惠。

难道李显穆这是在索要钱财等?

又或者皇帝想要从江南得到什麽?

心中虽然想着这些繁杂之事,可他反应非常快,立刻道:

「是!

李巡抚所说极是正确,唯有不负皇恩,才能恪尽职守,为江南民生谋福祉。」

「错了。」

李显穆的声音再次传出,「如果有两个人在李尚书面前,其中一人知恩图报,另外一人则是白眼狼,那李尚书会帮助谁呢?」

「自然是知恩图报之人。」

「是也。」

李显穆幽然道,「人心皆是肉长而成,陛下亦不例外,如果陛下为臣民施下恩德,可百姓却不知道感恩,那陛下便会伤心,便会愤然,继而会将所有的恩德都收回,转而加下严厉的惩罚。

可若是臣民知恩图报,能解陛下之难处,能为陛下慷慨解囊,陛下必然深受感动,乃至于再多行仁政,甚至再减免江南赋税,藏富于民。

李尚书,你觉得本官说的对吗?」

户部尚书只觉李显穆的声音颇为轻柔,不若方才在码头上那般厉声,可他却只觉浑身都在冒冷汗,果然不出他所料。

李显穆方才所言,的确是有别样目的。

可他此刻却别无他法,话已然说到了这里,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回答道:「巡抚所言极是,江南臣民,深受君恩,俱要奉命。

只是陛下位居九五,乃是天下至尊,日月所照,上天所锺,这世上又有什麽事情,能够难得住陛下,而需要臣民为之解难呢?」

户部尚书还想要挣扎一下,毕竟先前慷慨解囊四个字,让他觉得颇为不妙,有种不祥的预感。

「李尚书身在江南,可知晓安南又有异动?」

李显穆轻声笑道,如同索命的魔鬼,让户部尚书只觉眼前一黑,可李显穆的声音依旧幽幽传来,「安南又造反了,陛下已然决意再次派出英国公张辅前往安南平乱,海陆两路并进。」

这下户部尚书是真的眼前一黑了。

海陆两路并进!

谁人不知,当初郑和下西洋的出使地点就在江南刘家港,现在朝廷海陆两路并进,自然不可能从京城千里迢迢调集粮草,还是要从江南徵调。

可如今江南的粮草都要运用北京,海道漕运衙门和南京户部都已经开始交接,这春夏之粮是一点都不能少的。

「巡抚…」

他刚刚张开嘴,就见到车帘已经落下,明显是李显穆不准备再和他对话。

「彼其…」

如果李显穆的亲娘不是公主,他是真的想要骂人了。

周围其馀众人有听到的,皆变了脸色,和户部尚书互相对视,却不知该说些什麽。

众人都知道方才李显穆还只是试探一番,让他们提前有个心理准备。

想谈?

不可能。

你江南受了皇帝的大恩,敢不还,方才李显穆已然是隐隐威胁了。

车中再无声音传出。

李显穆闭目养神。

而江南一众文武便在一种表面和谐丶内里压抑的微妙气氛中,穿行于南京城繁华依旧的街道,向着那场本就暗流汹涌的接风宴行去。

如今又添了李显穆所说安南之事,气氛更是凝滞。

而方才未曾听到二人的官员,脑海中则升起疑惑,不明白六部尚书怎麽突然皱起了眉头。

好似比方才在码头上时,还要忧虑。

阳光洒在威严的仪仗和古老的街巷上,斑驳的青石板上刻着长长的印子。

高高举起的旗牌迎着日光投下长长的影子。

若说天下是一盘棋,那皇帝便是棋手,江南文武是棋子,李显穆是搅局者。

可江南亦是一盘棋,对弈的双方便是李显穆和江南文武。

李显穆落下了自己入江南以来的第一颗子,这场对局便正式拉开了序幕,而这场博弈的最终结果。

无人知晓!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