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18章 交易(1 / 2)

加入书签

第318章 交易

虽然被苏芷宁认出来了,陈鸣却并不在意,以他现在的实力,苏芷宁想杀他也无能为力了。

他提醒道,「我的身份还不能暴露,还请你替我保密。」

「好。」苏芷宁点点头,答应了下来。

陈鸣朗声道,「我们选择离开。」

那个声音问道,「确定要离开吗?」

「确定。」

「恭喜你们,闯到了第二十层,请领取你们的奖励。」

陈鸣两人只觉得眼前一花,场景变幻间,前面多了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两本书。

《星辰剑诀》。

《大罗天掌》。

这是两本武功秘籍。

苏芷宁惊异道,「居然是这两门武技。」

陈鸣取过那本《星辰剑诀》,稍微翻了翻,问,「很有名吗?」

苏芷宁讲解道,「《星辰剑诀》是三千年前星辰剑派的镇派剑法,在当时,这个门派是第一大派。后来灭于乱世中。

「这《大罗天掌》则是一千多年前的名动一时的罗天宫的最高绝学。这两者,都是天下第一等的武功。」

陈鸣诧异道,「武神殿居然这麽大方?才到二十层,就奖励这样顶尖的秘籍?」

「武神殿向来更看重潜力,你初入阳神,就能胜过两位神藏一重的巅峰,这样的战绩,比神藏五重闯到第四十九层更惊人。」

这麽一说,那倒也是。

这样的规则很合理。

陈鸣将《星辰剑诀》收入怀中。

虽说六扇门不缺功法,但是最顶尖的武功秘籍,不仅需要功勋,还要看资历。像《星辰剑诀》这种级别的剑法,他起码要在六扇门待够十年,才有资格换取。

现在有一本现成的,凭什麽不要?

至于另外一本《大罗天掌》,就留给苏芷宁了。

贪多嚼不烂,他专精一门剑法就够了。多练一门掌法,又要花多一份经验值,不划算。

两人取了奖励后,就离开了武神殿。

……

孙望北从武神殿走出,显得有些狼狈,不过,他神情间却有些兴奋。

他成功地登上了第十层,是败在第十层的神藏境强者手中。即便如此,他也撑到了第五招,足以自傲了。

一出来,他觉得有点不对劲。

「为何如此安静?」

孙望北看着留在外面的那些人,一个个像是被人给扼住了喉咙,看着某个方向,一脸难以置信的样子。

「怎麽回事?」

他心中疑惑,意识到定是发生了极大的变故。他一个闪身,来到了那几位先他一步出来的师弟身旁。

这几位师弟同样是一副见到鬼的样子。

孙望北问道,「怎麽回事?」

「大……大师兄。」那几人一转头,见到是他,结结巴巴地说道,「是临江王,他……他闯到第二……十层了……」

「多少?」

孙望北还以为自己耳朵出了毛病,「你们说什麽胡话?」

「是真的!」

「千真万确。」

「原来,他已经是阳神了……」

什麽?

阳神?

孙望北第一反应是不信,他才几岁?怎麽可能修成阳神?

「出来了!」

「快看。」

「……」

这时,原本安静的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惊呼。

孙望北下意识看过去,见到那位临江王与苏芷宁携手从武神殿中走出,男的英武洒脱,女的飘然若仙,好似一对神仙璧人。

二人出来后,看也不看其他人,一甩衣袖,腾空而起,飘然而去。

御空飞行!

孙望北看得瞳孔一缩,胸口像是挨了一记重锤。

一品可无法做到御空而行,即使是神藏境一重也做不到。

他居然真的是阳神?

……

陈鸣带着苏芷宁回到使团的驻地,一个人回了房间,拿出那本《星辰剑诀》翻看了起来。

他的《天地孤鸿》并没有加到大成,因为他觉得没有必要。

如今,他最大的杀敌手段是阳神和法剑,再穿上「天师法袍」的话,碰到神藏二重也有把握与之一战。

「帝月剑」不愧是前朝皇室的三大至尊神兵之一,威力属实惊人,神藏一重的高手,专破肉身,只要被刺中,就必死无疑。

这威力,比「太岳剑」可强多了。

不过,等他以后开启了神藏,以《五行真功》的威能,实力一定会远超寻常的神藏境,自然需要一门顶尖的剑法,先学一学,有备无患。

他直接回了驻地,不理会外界的纷扰。外面已经因为他成就阳神之事,快要吵翻天了。

二十一岁的阳神,比二十一岁的神藏境要惊人得多。

整个都城都在讨论着这件事。

消息很快传回到大晋的使团,他们一开始不相信,可是消息不断传来,几乎所有人都这样传,大家开始惊疑。

不过,他们还是不敢去打扰他。

一直到第二天,陈鸣从房间里出来后,鸿胪寺的官员才凑过来问道,「王爷,那些南楚人都在传,说你成就了阳神,还闯过了武神殿的第二十层,是不是真的?」

陈鸣云淡风轻地说道,「嗯。」

「当真?」

那官员见他点头,手一用力,将胡子都捏断了几根。还是不敢相信,想再确认一下。

「怎麽,要本王给你表演一个?」

「下官不是这个意思。」那官员一脸兴奋,「只是以前从未听说王爷还兼修修行。」

陈鸣说道,「行走江湖,总要留几手。怎麽能将所有底牌让别人知道呢?」

「王爷说的是。这一趟,王爷扬我国威,将那些南楚的蛮子都吓破了胆。」官员畅快地大笑起来。

吓破胆有点夸张了。

陈鸣有自知之明,他的天赋再高,也不过是区区一个阳神而已,根本影响不了大局。

不过,这个消息传开后,确实引发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很快,南楚的摄政大臣又召见他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