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你这太平道义,我荀氏却沾不得(2 / 2)
听到荀爽的儒家治理总纲,荀氏子弟纷纷点头,颇为认同。而张承负眼神微动,视线扫过荀攸丶荀彧,也从这方略对策中,看到了后世曹魏政权政策的影子。上首的张角思忖良久,也颔首赞同道。
「荀使君切中时弊,所言不虚。要应对天下的问题,确实要行四点:一丶罢停朝廷的卖官与非常加派;二丶丈量清册丶限制地方大族的兼并荫庇;三丶正税回归什一,减少算钱,价格用官仓平粜;四丶禁止宦族干政丶明确外朝权力.但仅仅这四条,却只能减缓一时,而治不了天下问题的根子。要从根本上解决四百年的弊病,非得推倒重来不可!」
说着,大贤良师张角挺直脊梁,缓缓开口,说出自己构思中的丶并不成熟却崭新的道家治理总纲。
「我等太平道众,行太平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以『济急恤贫丶守一修德』为本。所谓太平之道,就是立太平道方社丶公议选出『道人』;设社田社仓,薄赋而均,富者多出丶贫者少出。限止乡间的兼并,无论大族还是豪户,庄园都不得荫庇逃籍。社役轮值丶社兵守乡。凡遇大灾大疫,则免当地徭役赋税。贷谷还谷,不以算钱反覆盘剥。以互相赈济活民丶促进黔首生业。政出社议丶德入民心,而不行官府的盘剥与豪右的庄园总而言之,就是以天下均平而兴生产,以百姓自治而得温饱!」
这段粗陋的总纲一出,荀氏子弟们顿时神色变化,甚至显出哗然。大儒荀爽也再次皱起了眉头,问道。
「张道人,你太平道,既要变官制,也要变田制?」
「然。」
「谁为本?谁为辅?」
「政出于道,道统万化。田制为本,让黔首百姓得以温饱存活,才是太平之道的核心目标。而官制从之,选取官吏,则是为了黔首百姓而事功。」
「田制为本?官制从之?.这一变,那选官基础的学制,自然也得变了?」
「然。」
「四书五经,都不能要了?」
「经义之中,也有以民为本的正道。只不过,要重新阐述,变一变次序和解释。」
「这一变,怕不是要天翻地覆,地涌杀劫?」
荀爽摇了摇头,苍老的眼睛变得锐利,如老鹰一样,看着默然的张角道。
「张道人,我再问你。你说田制要变,行均平之道。止兼并,富者多出丶贫者少出。这是要对拥有土地的世家大族,进行均平吗?」
「然。」
「世家大族盘根错节,各据州县乡里之地,田亩佃户难以计数,又有免税少赋的特权,还有大族本身的武装。他们若是不从,你又如何均平?」
「.」
听到这一问,大贤良师张角眼神深邃,沉默不语。随后,大儒荀爽也抿紧了嘴,眉头拧成了绳。更外侧,荀攸丶荀彧互相对视,眼神中隐约传递着什麽。而张承负伸手在腰间停住,仿佛虚按住了刀柄。场中就这样肃杀而安静。直到良久之后,大儒荀爽才摇了摇头,重重叹道。
「来人!把这席上的酒,再都撤下去吧!」
「张道人,你太平道为了百姓之义,可以不要命。可我荀氏一族的家业,却不能任由你太平道来取啊!」
「你这太平道的百姓之义,虽然直指大同的理想。可我荀氏却沾不得,只能远远避开。否则,我等早晚,是要刀兵相向的」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