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漕运的重要性(1 / 2)
长安城,大明宫。
杨国忠和韦见素两位宰相来到紫宸殿汇报军情。
「陛下,贼将武令珣已经率领一万精兵抵达滍水以北,随军还有降将毕思琛,敌我双方现在隔着滍水进行对峙。」
韦见素仔仔细细跟着李隆基进行汇报。
李隆基坐在皇位上阅览着鲁炅的奏疏,他满脸担忧说道:「韦卿,朕听说这武令珣乃是安贼麾下大将,你说鲁炅他真能守住滍水防线吗?」
「尤其是滍水防线关乎到漕运,江淮地区数十个郡,钱粮布帛全是仰仗漕运才能运输到长安,这可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啊!」
韦见素拍着胸脯保证道:「陛下,鲁炅好歹也是哥舒翰所举荐的大将,他提前察觉到南阳郡的重要性,这才调集大军进驻叶县,沿着滍水修筑防线阻击叛军,因此绝对不会出现差错。」
李隆基听着韦见素信誓旦旦的保证,他只能选择相信前方将领。
由于关中平原无法供应庞大的官僚系统,所以长安极度依赖漕运输送钱粮布帛。
很多人都不知道大运河对于关中地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仅凭漕运每年就向西京长安输送四百万石漕粮,故而才能养得起长安城的上百万人。
开元年间,李隆基一直苦于长安缺粮的问题,他经常率领群臣移驾洛阳就食,世人称为逐粮天子。
其实隋唐时期长安早已不适合作为都城,尤其是官僚机构持续扩大,军政所需的物资日益增多,粮食供应愈发困难,仅靠漕运输送几十万石粮米已经严重不足。
一个国家的都城出现粮食危机,只有交通越便捷的地理环境,才能游刃有馀处理这类风险。
大唐朝廷若是想要把江淮地区的粮米运输到长安,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只有水运才是唯一可靠的选择,那些想着依靠人拉马驮还是省省吧。
以往漕运的损耗率实在太大,仅仅想要成功运送十万石粮米到长安,那至少要徵收五十万石粮米,这显然会给百姓们造成极大的压力。
直到开元二十一年的时候,李隆基再也忍受不了做个逐粮天子,他不想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来回奔波,于是启用裴耀卿改善漕运。
裴耀卿开始想方设法降低漕运的损耗率,他选择避开陕郡的三门峡险滩。
古代三门峡险滩简直就是船只噩梦,以往有六成粮船都是在三门峡险滩沉没,只要避开这里就能有效降低漕运的损耗率。
鉴于整个陕郡只有太原仓存在码头,裴耀卿派人在汴河和黄河的交汇处设立河阴仓和柏崖仓,在陕郡之北的三门峡开凿山路十八里,用车载运,以免船只经过三门峡险滩。
漕粮陆运三门仓后,再用船只运往太原仓,由黄河入渭水运至长安,全程采取分段递运的办法,使得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以减少沿途滞留,仅用三年时间便积存粮米七百万石,还能节省三十万贯钱。
这是大唐朝廷漕运史上的重大改革,从此李隆基不用担心粮食危机,他也不必继续移驾洛阳进行就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