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98(1 / 2)
在要看要背的书,读书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裴长青:“……”
我也没想急于求成啊,不是你们搬这么多书来的?
小珍珠不爱看书,看到这么多书也头大,她仰头朝裴长青道:“爹,好像还不行哎,你还得学识字写字吧?”
裴长青:“……”
这闺女也不能要了。
宝儿叹了口气,“幸亏我还小,不用读书。”
这么多书,都要背下来?
太可怕了,太难了。
裴长青:“……”
媳妇儿,我能把他们打包丢出去吗?
裴母:“二郎呀,以后你就专心读书,旁的事儿什么洗衣服、扫院子、挑水啥啥的,都不用你管。”
读书了,哪里还有时间管琐事?
没看大儿子读书就啥也不管,家里油瓶子倒了都不扶,二郎读书当然也得这个待遇。
俩老姊妹儿立刻附和,“对,有我们呢。”
杂活儿有小德子几个。
裴长青看了他们几个一眼,不是,你们六个是萧先生送来学厨艺的,学完就要走的,不是萧先生送给我家的终生免费家政!
沈宁挽着裴长青的手臂,“二郎~,走,先吃饭,吃完饭就看书,我给你把炕烧得热乎乎的。”
裴长青直接揽住她的腰,单臂给她抱进屋里,“媳妇儿,咱商量一下学习计划。”
众人笑着准备开饭了。
西间炕上,裴长青一脸认真还带着点委屈,“媳妇儿,你不是想让我来年春天就下场吧?”
这也太赶,太恐怖了。
在县衙这段时间裴长青也不只是干工程、交好县衙书吏衙役们,还打听了关于童生试和县学的很多信息。
他就开始给沈宁陈述这其中的艰难,让她有个心理准备,免得对他期望过高。
本朝科举分三级,初级童生试取秀才,分为县试、府试、院试。
县试、府试由本县县令和本府知府主持,院试由皇帝钦点的翰林提学官主持,三年两考,去年考过,今年不考,来年后年会连考。
童生试和现代的高考差不多,十年寒窗然后下场,但是秀才的录取率比现代本科率可低得多。
县试每次取40-60人,可参加考试的人数却非常庞大,动辄过千。
因为除了新生还有一年年积攒的老生,从十来岁的束发少年到白发苍苍的老者都有。
通过县试加上去年没过府试的考生再加上另外八县的考生一起去参加府试,府试也就录取100-140人。
这些人再和往年积累的童生一起参加院试,经过近百年的积累人数更是庞大,数以万计。
而每一届童生试他们县顶多录取8-15名生员,即秀才,三年也只有16-30名。
录取率在2%-8%之间。
? 如?您?访?问?的?W?a?n?g?阯?f?a?B?u?y?e?不?是?ǐ????μ?????n??????2????????ò?м?则?为?屾?寨?佔?点
看看这个录取率,跟77年恢复高考的录取率差不多。
举人也不遑多让,录取率可能不会超过3%。
本朝的进士金贵难得,哪个家族出一个进士,就会迅速崛起,成为本县新贵。
举人虽然没那么稀有,却也很难得,因为举人也很难考,考中也可以做官,不少知县以及六部吏员就是举人出身。
想想人家老的读了几十年书,小的也读了十一二年,他一个……还在启蒙的成年人,能考过人家?
来年要猛啃书,肯定不下场,县试都甭想。
后年可以冲冲县试,府试估计不行,院试更不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