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一十章 行录(1 / 2)

加入书签

第110章 行录

张汤呈上了章奏。

以刘彭祖为始。

此人是孝景帝第七子,是陛下的异母兄,孝景帝前元二年,初立为广川王。

而就在次年,吴楚之乱爆发,赵王刘遂参与其中,兵败自杀。

孝景帝心疼爱子,便徙刘彭祖为赵王。

也是在七国之乱后,中央朝廷加强了对地方诸侯国的管制,真正执掌治权的人,由原来的诸侯王,改为了朝廷派去的相国等二千石官员,王侯基本就是享受赋税而已。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于中央朝廷的加强管制,几乎所有的诸侯王都有应对的高招。

如胶西王刘端那样直接以王身刺杀国相董仲舒的那种是例外。

刘彭祖就认为,如果国相等人严格根据汉法治理赵国,显然与自己的利益不合。

于是乎,这位赵王就想尽办法掌握中央属官的阴私,以此相胁迫。

每次朝廷派到赵国的二千石官员到任时,刘彭祖便穿上最简朴的衣服亲自去迎接,亲自为官员安排馆舍,堪称「卑馅恭心」。

然后,赵王殿下会寻找各种机会和藉口和二千石官员套近乎,待对方放松警惕之后,就可能会有失言之处,说些犯忌讳的话。

刘彭祖一一记下。

回到王府就记入简帛之上,等到官员在治理赵国触犯到王府利益时,刘彭祖便会取出简帛予以威胁,如果愿意同流合污,赵王也不会吝啬一份分红,继续加大对赵国百姓的竭泽而渔,如果不愿意,刘彭祖就上书朝廷告发官员的失言之处,并且顺带诬告官员在赵国做过一些作奸犯科谋利之事,真假难辨,「心刻深,好法律,持诡辩以中人」。

就这样,刘彭祖做了三十多年的赵王,中央朝廷派到赵国执法理政的二千石官员,没有一个能干满两年的,这些官员大都被赵王告发某种罪状,严重的被处死,轻的也罢官获刑。

刘据注意到了不同寻常的地方,从孝景帝到父皇,帝国大的趋势是对诸侯王的限制越来越严,诸侯王因小事而得罪免爵的事屡见不鲜,这三十馀年,赵国换了近二十位国相,即便每次都是赵王有理,事情也不可能这麽顺利啊。

如果说赵王是因为孝景帝的亲儿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罢了,那父皇呢?

兄弟情深?

君不见与父皇异母兄之一的中山王刘胜就死在渭水刑场,赵王又怎会是例外。

要是刘彭祖洁身自好,没有把柄还则罢了,但这位王伯在大汉是出了名的好色,「多内宠姬及子孙」,论及王子之数,虽然远不及中山王,但也多达二十七个。

刘彭祖本人好色丶勾结地方豪强丶插手地方商业丶横徵暴敛丶构陷朝廷钦官,其子刘旦禽兽行,这麽多「御状」,孝景帝丶父皇难道一次都没看到过?就这样转给兰台存档了?

再说济东王刘彭离,梁孝王之子,「骄悍」之名广为流传,他有个奇特而残忍的嗜好,每至黄昏日暮之时,刘彭离便会亲率王府奴仆丶侍卫丶亡命之徒数十人拦路杀人,劫取财物,不是图财,只是单纯以此为乐趣。

兰台存档「御状」所载被杀者就有百馀人,家属上告而石沉大海,那些被刘彭离灭口或威胁不敢上告的遇害者,又不知道有多少,只知「济东郡入夜不见灯火,如鬼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