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二十五章 土地(1 / 2)

加入书签

第125章 土地

上君积德安民,凭什麽让他们格局打开?

答:上君把他们当成自己人。

公丶私的道理,丞相的公孙弘都讲了,如果听不懂,旁边绣墩上那位大将军还略通些拳脚。

几乎所有的两朝公卿丶列侯丶宗室大臣都察觉到深深地危机感。

老相国话里话外的意思,以民为本,恢复民生,君臣一心,共赴时艰。

再简单点,接下来的新政,要让利于民。

而能让老相国兜了这麽大的圈子,将所有人都装了进去的新政,能是什麽呢?

不会是……聪明的朝臣望向宣室殿内,阳光透过门窗,老相国的脸颊半晴半阴。

「我朝承袭秦制,《治秦九论》中的《田论》,也是其中之一,立定废井田丶开阡陌丶田可买卖之法令,然时过境迁,已经到了要改变的时候。」公孙弘的声音庄严而又恢宏。

宣室殿内外立时哗然。

何谓井田制。

是从夏朝而始的封君所有制,也就是天子拥有天下所有的土地,将土地分封给了诸侯,诸侯控制土地,再把土地分配给大夫,大夫再让农民耕种,农民在自己那块土地之外还要给朝廷多种一块土地,而这块土地,即公田,产出完全归封君所有。

但井田制太过于理想化了,标准的「井田制」,是将土地分成一块块九百亩大小的正方形区块,再在每个区块中横画两道,竖画两道,如同一个「井」字,将土地分成大小均等的九块,周边的八块分给八户人家,中间的一块则是公田,公田的收成归属于封君。

这天底下哪里找这麽一块块九百亩的正方形土地去?

即便有,在分配与再分配上也存在着巨大的问题,有一户人家劳动力少,种不过来,有一家一大堆儿子,地不够种,怎麽办?

儿子们长大了,分户口单过后,新地如何安排,旧地又怎麽解决,都是此制下的弊端。

井田制曾把散落在华夏大地零散无序的农人们编织在一个框架里,使他们同心协力耕种,抵御灾害,和谐相处,收获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堪称伟大。

作为华夏贤君表率尧舜禹汤中的大禹,也曾坚决捍卫井田制,就在会稽山大会诸侯时,公然杀了不守井田规制且会盟迟到的防风氏,宣布建立永远不解散的军马,专门对破坏井田秩序的部族进行讨伐。

《诗经》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说的正是井田制世代的人地关系。

所有平民农夫分得的井田,只能耕种,不能买卖或做任意处置。

三代过后,周天子失九鼎,大争之世的到来,导致了长期的动荡丶连绵不断的杀伐征战,新兴的王侯将相贵族,逐渐认识到武力的重要性,旧有的思想被打破,「民得买卖」的土地私有制正式登场。

不过,在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井田制之前,真正动手实现新田制的,仅有魏国李悝变法所推行的半新半旧的「五成田制」。

秦国作为首个践行者,农人纷纷搬出田野,以里为单元集中居住,田中的车道丶地界丶庄基场院和废弃渠道统统开垦出来,恢复成了良田,增田数万顷,阡陌相连,以此富强。

但是,「开阡陌」之「开」为开买卖之禁,当田地允许百姓任意处置丶随意买卖后,一个更大更顽固的问题产生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