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後儒(2 / 2)
以道法托于大盗之口,这是庄子的智慧,但董仲舒的种种行径,似乎正在验证故事内容。
「欺骗的言论」丶「虚伪的行为」丶「迷惑君主」丶「换取富贵」,老师或许不注重己身富贵,但却想让儒学「显」丶「贵」。
为了达到目的,适当的屈身,吾丘寿王是可以理解的,但抢来的东西说成自己的,甚而连出处都不标注一下,实在无法过心里那道关。
数十年学问的失败,吾丘寿王不想再去纠结什麽,再助老师一臂之力也可以,前提是,把抢来的东西还回去。
这是助力的条件。
学问的崩塌,都没能让董仲舒流露出痛苦之色,但「还东西」却让董仲舒的心在作痛,
作为当世儒家第一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儒家究竟从百家的身上「拿」了多少东西,经过调整后,变成了自己的。
在法家身上,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强调律法的必要性,但以中道和仁道调和,贬斥严刑峻法。
在道家身上,借鉴了道家的尊重自然和辩证思维,但更注重入世和名望。
在墨家身上,受到墨家兼爱非攻的影响,但儒家的仁爱更强调亲情和等级秩序。
在名家身上,采纳了名家的逻辑思辨,但更注重德行和操守。
在阴阳家身上,融合了阴阳家的纬,但主张「显诸仁,藏诸用」。
在兵家身上,借鉴了兵家的战略智慧,但认为武力只是权宜之计,重视道德教化和礼乐制度。
在纵横家身上,采纳了纵横家的谋略,但更强调诚信和仁义,反对权谋机变。
在农家身上,受到农家重视农业的影响,但儒家认为物质需求只是基础,更注重精神和道德的富足。
都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如果真把百家的东西还了,儒家可就只剩下论语了。
圣人的书是拿来给别人看的,拿来办事是百无一用。
以论语去和百家搏斗,不说别的,道丶墨丶法丶农丶兵等大家随便拎出来一个恐怕都能把儒家吊起来锤。
董仲舒沉吟良久,长嘘了口气,「再注经时,我会标注百家出处。」
接下来,儒家士大夫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难过,而他的计划又非常冒险,一旦暴露,很可能大汉版的「焚书坑儒」就会立刻上演,上君不是秦始皇帝,那双龙爪可黑多了,所以,必须要得到吾丘寿王的支持,团结大多数儒官丶儒生挺住,坚持下去。
至于后世之人看到他所注经典中有标注百家,董仲舒非常相信「后儒的力量」,会帮他一点点隐没的。
千百年后,他仍是儒家圣人之下的第一大儒。
吾丘寿王看得出老师的话不是出自真心,但为人徒儿者,能逼迫老师到这个份儿上就很过分了。
「老师,我能做些什麽?」
「子赣,你在中朝随侍陛下多年,陛下对你的信任,远多于我,此次南越丶西南夷大捷,必然会大大增加陛下的泪丧心情,请你务必让陛下坚信,南方之捷,皆是陛下过去十数年的铺垫和积累,上君是不劳而获。」
「还有呢?」
「中朝官吏以前多出入未央宫丶掖庭,子赣可与宫中宦者有深交?」
「有几人。」
「请告于我,我欲在未央宫制造『意外」。」
吾丘寿王不去想那个大逆不道的词汇,完全放空思考,「还有吗?」
董仲舒摇摇头,望向了北方,「崩国之事,就不必子赣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