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6章 雪花鸡淖!(64k二合一)(2 / 2)

加入书签

「那回头等你把火爆猪肝炒明白了,咱们先把鱼香肉丝研究研究?麻婆豆腐我怕你暂时把握不住。」周砚跟他商量道。

完美火爆猪肝的任务卡在99%快两个星期了。

周砚还等着老登给他爆盲盒呢。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菜也是一个道理。

他就怕师父学的眼花缭乱,学了这个又想学那个,贪多嚼不烂,样样都学不精。

他这个当徒弟的操着当师父的心。

周砚有时候忍不住想,他师父作为关门弟子,是不是因为太想把孔派的菜应学尽学,杂而不精,所以到现在才二级厨师。

「要得,就这麽定了。」肖磊点头,又道:「回头我教你做红烧黄辣丁。」

「要得!学会了,过年又多一道压轴菜。」周砚笑道。

后视镜里,钱思远嘴角微微上扬。

中国人的师徒传承,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连厨师都这般谦逊好学,中国这个市场,将来必然会有极大的潜力,值得关注。

车子先去了孔庆峰的家中,扑了个空,家里人说是去培训基地上课去了,车子便又转到了培训基地门口停下。

钱思远从车上下来,先对着车窗整理了一下头发,把西装扣子扣上,挺直腰杆,气场一下变得不太一样了。

他今天回来,代表的是他的母亲,这趟寻亲之旅,对他而言,更像是带着母亲回娘家。

不能丢脸,因为这片土地上,他们认识的只有他的母亲。

「跟我来嘛,不晓得孔二爷在上课没有,如果在上课,还要等他下课。」肖磊和门卫大爷打了声招呼,便领着三人往基地里走去。

「这位孔二爷是怎样一个人?」钱思远问道。

周砚给他介绍道:「孔二爷是如今孔派的当家人,嘉州名厨,国家特级厨师,厨艺精湛。这十几年来在基地开班授课,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培训了嘉州地区数百名厨师,门下弟子众多,深受敬重。我们师爷孔怀风……」

钱思远听得连连点头,对孔家有了一个大概了解。

「你上回倒是听得挺认真,你师叔祖说的话都记住了。」等周砚讲完,肖磊笑道。

「师门传承,当然得认真听。」周砚笑着点头。

他可不光是认真听了,甚至还亲眼旁观了孔派二代家传到三代传承发扬光大的全过程。

有颗冥顽不灵的石头,学厨的时候可没少挨骂。

肖磊脚步一顿,看着院角摆着的主编躺椅有些晃神。

上边半躺着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头,旁边凳子上放着一台收录机,调低了音量,传出的是单田芳的评书声。

「师叔!」肖磊上前喊道。

孔庆峰悠悠睁开眼,看着站在跟前的肖磊,又看了眼周砚,笑着道:「石头,小周,你们怎麽来了?今天不办坝坝宴也不开店?」

「这两天没日子,不办席。」肖磊笑道。

「师叔祖。」周砚也喊了一声,笑着道:「我可忙着呢,等会还要回去炒菜呢。」

「这两位是?」孔庆峰已经注意到了一旁站着的钱思远和小王,两人穿着板正的西装,头发也梳的一丝不苟,看着不像本地人。

「师叔,给你介绍一下,他叫钱思远,是从美国回来寻亲的华侨。」肖磊介绍道。

「孔二爷你好,我是钱思远。」钱思远上前一步,伸出了右手。

「哦,美国回来的啊?」孔庆峰坐在椅子上和他握了一下手,笑着道:「姓钱?以前嘉州哪家大户出去的?说不定我还认得到。」

钱思远说道:「我母亲叫孔思敏,今天早上肖师傅带我去了一趟临江,有两位老人说我母亲有个弟弟叫孔怀风。」

「孔思敏……思敏姐!」孔庆峰的眼睛慕然睁圆,霍然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看着钱思远呼吸变得有些急促,声音则是多了几分颤抖:「你说你是思敏姐的儿子?此话当真?可有凭证?」

钱思远从胸前口袋里摸出一块手帕,展开之后里边是一块葫芦玉佩,缺了一角,背后刻着『才思敏捷』四个小字。

孔庆峰伸手接过,细细打量,手已经忍不住开始发抖:「没错!绝对没错!这是思敏姐的葫芦玉佩!她十六岁生辰的时候,师娘送给她的,背后刻了『才思敏捷』字样,和这块一模一样!」

从进门就克制着情绪的钱思远,终于绷不住了,红着眼睛叫道:「舅舅!」

孔庆峰看着他,同样红了眼眶,重重点头:「哎!」

钱思远有些释然地笑了,二十多年,他终于找到了母亲的故乡,找到了母亲的兄弟。

在这片生养她的土地上,找到了血脉相连的亲人。

所期所盼,在今日得到了回响。

这种感觉对他而言,可太重要了。

孔庆峰不胜唏嘘,拍了拍钱思远的手背道:「搬条椅子过来坐嘛,我们舅甥两个坐下来好好摆一摆。思敏姐是17年的时候失踪的,我师父师娘找了几十年,一直没有她的音讯,最后抱憾而终,她去哪了?又是怎麽去的美国?她后来过得怎麽样?你都好好跟我摆一摆。」

「好。」钱思远点头。

小王有眼力见,已经搬了两张椅子过来,一张给钱思远,一张给肖磊。

周砚把旁边两张凳子搬过来,他自己做一张,另一张递给小王。

「谢谢。」小王笑声致谢,接过板凳,搬到远一些的地方坐下。

作为秘书,他相当有界限感,老板的家事少听为妙。

周砚可不管这,跑到一旁泡了两杯茶来放在钱思远和肖磊手边,搬了板凳坐到肖磊后边,眼里全是吃瓜的决心。

他看过孔庆峰的记忆碎片,却没有注意到师爷的这位姐姐。

按照孔庆峰的说法,孔思敏是1917年失踪的,而记忆碎片是从1918年的嘉州开始的,相隔一年,所以没有出现也是合理的。

这麽说来,师爷不是独生子,上边还有一位姐姐。

钱思远看着孔庆峰缓缓道:「我母亲跟我说过,她跟朋友去坐船,被人贩子迷晕后带上另一艘船,一路昏昏沉沉顺着长江南下,说是要把她卖到羊城去。

到了武汉,她趁人不备跳船逃跑,她是通水性的,但因为饿太久实在虚弱,后边又有恶人追逐,差点溺水,被我正好在江边闲逛的父亲救下。

我父亲是从杭城来武汉做丝绸生意的,母亲被救上岸后因为泡了冰冷的江水,身体本就虚弱,心中又恐惧,便生了一场大病。

父亲看她病得到无法下床,精心照料了月余,待她有所好转后,便带回了杭城,请了名医为她调养了一年多,身子方才养了回来。

母亲说她几次都觉得自己要死了,却被我父亲硬生生拉了回来。

父亲为了救她,把做生意的钱都花光了,成了别人口中的败家子,别人没少说风凉话,可他从来不争辩,只说值得。

母亲认定了他这个人,便和他成了亲。没有父母之命,也没有媒妁之言,甚至连酒席都没有办。

她做了两身粗布衣裳,扯了一匹红绸,俩人就在乡下土房子里拜堂成了亲。

父亲家道中落,跟着别人去跑船下南洋,而母亲肚子里怀了我阿姊,原本想要回四川的念头便就此打住。

她说往蓉城家里寄过几回信,但一直没有收到回信,便就此断了联系,本想过几年等阿姊长大些再回家。

我父亲下南洋挣到了一些钱,听闻美国有更多挣钱的机会,便带着我母亲和刚满两岁的阿姐漂洋过海去了美国。

母亲说,她也没想到,这一走就是一辈子,竟是再也回不去了。

父亲带着母亲和阿姊在纽约安了家,人生地不熟,丝绸生意做的不算红火,但也还算富足。

又过了几年,我出生了,家里生意越来越忙,母亲就负责在家里照顾孩子,回家的念头一搁再搁。

再后来,战争爆发了。

母亲每天都会看报纸,时刻关注着一切和四川有关的消息。

1939年8月20日,那年我六岁,那天是我妹妹三岁生日,母亲给她做了蛋糕,全家人都在准备给她过生日,母亲看到了报纸上的嘉州8·19大轰炸的新闻,死伤五千馀人,回房间哭了许久,最后连晚饭都是父亲做的,特别难吃。

我十几岁的时候想起了这件事,特意去查了这天的新闻,才了解到这件事,印象颇为深刻,也成了我寻找母亲故乡的一个重要信息。

后来父亲和母亲往中国捐了很多钱,几乎把工厂每年利润的一大半都捐回了国内,母亲还在社区里募捐,也募得了不少钱,一部分用来购买药品,搭着商船运回中国。

母亲说,等战争结束了,她一定要回家看看。

可直到战争结束,她病倒也没能回去。

她于1956年在纽约家中病逝,死于急性肺炎,终年56岁,走的颇为匆忙,我在外地做生意,只赶上了最后一面,甚至没能多说几句话。

我很悲伤,但将她安葬后便又匆匆赶往工厂推进下一个项目。

直到父亲在五年后因病去世,我才突然意识到把生意越做越红火的自己,说着纯正的美式英语,却依然像无根的浮萍。

后来这二十多年,我开始试着去了解中国,学习汉语和汉字,从母亲的遗物里找到了这块玉佩,寻亲的念头在脑子里蹦了出来,挥之不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我接触到了一些国内的工厂,慢慢建立起合作,通过浙商商会,比较轻松地找到了我父亲的老家和一些亲人。

这次来中国,我先去了杭城祭祖,接着便来了四川。几经波折,靠着小周师傅和肖师傅的鼎力帮助,方才找到了临江。

我把她的玉佩带回了家乡,她也算是回来了吧。」

「算!当然算!」孔庆峰眼含热泪,看着钱思远郑重点头:「明天我就把孔家人召集起来,给你办一个迎亲宴。怀风哥有一儿一女,都在嘉州,一个在教书,一个当医生,你们表兄弟也该见一面,认识认识。」

钱思远激动道:「那太好了!我也想见见他们。」

周砚听完钱思远讲述的往事,鼻子有点发酸。

这场万里寻亲之旅,终究得到了一个好的结果。

那位素未蒙面的孔思敏女士,虽远在万里之外,但始终心系家乡和祖国,令人心生敬意。

钱思远带着她的玉佩回到嘉州,她若泉下有知,应该也会很高兴吧?

就在这时,周砚的眼角弹出一条消息:

【叮!支线任务:钱思远的寻味·寻根之旅完成!】

【获得奖励:雪花鸡淖!】

周砚:欸?!

……

求月票!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