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九十九章 改革军权 光义拜秀(2 / 2)

加入书签

而时至今日,赵匡胤膝下子嗣皆为嫡出。

以赵匡胤的身份来说,这一现象是极为少见的。

然这一现象,对皇室来说称不上好事。

「此番太原郡王回京后,陛下是定会安排他与你成婚一事的。

身为皇室长媳,为皇家开枝散叶是首要之务。

另太原郡王身份尊贵,日后纳妾是免不了的事,然妾室再多,地位都无法与你相提并论。

这一点你要谨记。」

五代将门林立,许多将门出来的女子,性情可都颇为刚烈。

妻阻夫纳妾一事,并不少见,例如符氏之于赵光义。

当然以赵德秀的身份与性格,他真想纳妾,李杜若是阻止不了的。

然正因赵德秀的身份,他的家庭和睦是攸关国家未来的事。

鉴于以上这点,一心为赵德秀未来考虑的王皇后,认真的提醒李杜若道。

听到王皇后的提醒后,李杜若起身恭拜道:

「夫为乾,妻为坤,乾坤相合,方能万事共济。

我一心唯愿殿下心中大志得尝,其他事不会挂念。」

李杜若的回答,让王皇后脸上笑意愈浓。

她看这位儿媳的目光,真是越看越满意。

「再过几日,陛下的銮驾就会抵京,你回府准备一番吧。

准备迎接你的少年将军归家。」

王皇后的这句话,让李杜若既羞又喜。

她脸颊处的两个可爱梨涡,悄悄得显露了出来,

大宋建隆元年七月中旬,一支庞大的銮驾队伍,出现在汴京城外。

在为数万精兵拱卫的御中,一对父子正为他们帝国的未来热烈讨论着。

「父皇,我朝对军队的「统调分离」之策,或可再精进一步。」

自前段时日,在军营中听闻了赵德秀对新政的看法后,自回京的那一日起,赵匡胤就将赵德秀拉在御中,继续与他一同探讨着新政的其他方面。

今日父子两,是正好谈到了对军权一事的改革上。

自唐末以来,多位君主忧虑兵患,都尝试过一些措施,来分割丶遏制将领手中的军权。

经过多次尝试后,一种趋势渐渐出现在五代中一一「统调分离」。

统调分离的本意是:将军队的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开。

枢密院的地位之所以会在五代中不断提升,就是这一趋势愈来愈强的结果。

枢密院掌握的就是军队的调兵权。

当然先前这趋势虽强,但在部分细节方面还有着问题,

赵匡胤要做的就是,彻底将这一趋势给制度化,并补上所有漏洞。

对于赵匡胤的这一想法,赵德秀是支持的。

用「统调分离」的方式,来防止武将拥兵自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大方向上是没错的。

可在赵匡胤原先的设想中,他是想军权一分为三。

「枢密院掌调兵,决策权,三衙掌统兵,训练权,兵部掌军籍,军仪,部分武官等权力。」

这一想法,乍一看亦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制衡思想。

实际上却并不一样。

关键就在于,这三者权力并未严格分割开。

以当世的实际情况来说,枢密院接近皇权,地位尊崇。

在军权三分后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兵部及三衙的部分权力,定会受到枢密院的不少居高肘。

枢密院会成为实际上的军政最高机构,这样一来何谈分立?

而枢密院的主官向来是文人担任。

乱世之中,不乏有文人知兵的,例如魏仁浦。

可随着世道稳定,不知兵的文人会逐渐侵占枢密院。

试想一下,军队的主要权力,皆让不知兵的文人掌握,那造成的后果基本是灾难性的。

而部门分三个,权力却不进行严格区分,定然会造成「官」及军事效率低下的弊端。

当然在赵匡胤的视角来说,他现在想的是迅速将军队完全控制住。

很多长远的弊端他可能知道,但困于现实需要亦只能暂时忽视,

而赵德秀要做的就是,利用后世的知识,为赵匡胤提供一更切实有效的控制军权方法。

唯有做到这一点,赵匡胤才有可能改变方针。

「父皇新政,是想通过枢密院来间接掌控军权,然儿臣有一想法,或可助父皇直接掌控军权。」

赵德秀这话一出,大大引起了赵匡胤的注意力。

皇权直接掌控军权?

试问哪一位皇帝,能抵挡住这般诱惑。

「速言!」

察觉到赵匡胤的急切后,赵德秀说道:

「当世调兵,多以虎符为证,而虎符或由枢密院掌控,或由三衙将领代管。

分管不清,加上单凭虎符调兵,容易生变。

儿臣是觉得,父皇不如在具体调兵过程上进行革新。

比如我朝可锻造精密符牌,一面放禁宫,一面放枢密院。

当有战事需要调兵时,枢密院需先请旨,待请旨后携带符牌及圣旨前往禁宫取另一面符牌。

待都勘验无误后,调兵令方能传至将领手中。

而调兵时若符牌与圣旨缺一,无论何人皆是死罪。

这样一来,大军的每次调动,都基本在父皇的授意下。

即可实现,天子直掌军权。」

赵德秀话音刚落,赵匡胤的眼睛就亮了起来。

以他对军队的了解,自能一眼看出赵德秀此议的关窍处。

「你此建言,细节方面虽有颇多粗陋。

大方向上却是对的。」

赵匡胤赞赏赵德秀道。

赵德秀知道他的这一建议,在细节上有颇多疏漏,他是故意为之的。

他这一建言,是参考了后世的调兵制度。

然一个制度再好,必须要因时制宜,要进行本土化。

而这一关键步骤,自是要交给当世的诸位良才。

上位者掌大略,臣工们补细节,这就是咨议省设立的意义。

当赵匡胤赞赏完赵德秀后,御恰好停在了城外。

御刚刚停下,外方就传来一阵阵大臣的参拜声:

「臣等祝贺陛下得胜归来。」

在众多响亮的祝贺声下,赵匡胤领着赵德秀走下了御。

众臣见御中竟走出两道身影,不由得齐齐一愣。

而在看到另一道身影是赵德秀后,众臣又都了然起来。

「臣等拜见太原郡王!」

众臣的参拜声,被赵德秀收入耳中。

这一刻,赵德秀的目光正聚焦在一人身上:

「时至今日,你虽是我叔父,

但你得拜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