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零二章 契丹应对 叔父慢走(1 / 2)

加入书签

第103章 契丹应对 叔父慢走

路州一战后,赵匡胤对禁军的封赏是全方位的。

钱财丶衣物丶粮食等方面都顾及到,主打一个体贴周到。

然禁军人数众多,加之因功劳地位不同,每部禁军封赏的数额有差,这导致时至今日,封赏禁军一事尚未全部完成。

而在赵德秀看来,诚然淮南叛乱急需平定,然再延误一段时日,等禁军的全面封赏结束后再出征并不迟。

不然禁军的军心,容易发生动荡。

得亏赵光义有个好兄长,这要是在五代早期,封赏不够就敢出征,那是会出大事的。

看到赵德秀对这件事有所重视,田重进接着闷闷不乐地说道:

「要是太原王领兵,想来是不会这麽操切的。」

赵德秀与赵光义同为宗亲,两人又同样是第一次领兵,当赵匡胤下达诏令的那一刻,禁军中很多人就自然的会将二人会放在一起比较。

路州一战后,藉由着数千控鹤军的嘴巴,禁军上下早就流传开「太原王有功必赏」的口碑。

两人一对比,还没领兵出征呢,赵光义有些方面就被赵德秀比下去了。

看到田重进有些委屈的模样后,赵德秀笑骂道:

「你在战场杀敌时宛若恶煞,在吾这里作甚委屈样?

语还不知你的意思:

你无须担心,这件事吾若不知便罢,既知道就不会坐视不理。

吾会建言陛下,以让东海郡侯参加吾大婚为由,让他延缓几日出征的。」

听赵德秀这麽说,田重进瞬间大喜。

田重进有意在赵德秀面前提起这事,为的不就是赵德秀这一态度吗?

虽说田重进是赵匡胤的亲信,然亲信终究不比亲人。

要是由重进贸然去向赵匡胤建言,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而这件事赵德秀来做最合适一一弟弟,再亲也比不过儿子。

田重赶忙起身对着赵德秀一拜道:

「臣替数万禁军,拜谢太原王。」

等田重进拜谢完后,赵德秀摆摆手让他坐下。

有着田重进提起的这件事为引,赵德秀接下来一些话也就更方便说了。

「东海郡侯,虽熟知兵法,然毕竟是第一次出征。

希望你能如当初辅佐吾一般,对东海郡侯多多看顾。」

「诺!」

赵匡胤安排田重进为赵光义副将,亦是报着这一层想法。

故赵德秀的这番嘱托,并未让田重进意外。

而见田重进有所重视后,赵德秀方才接着说道:

「吾研究过李重进的过往战例,他善于奔袭丶弄险。

淮南一地,河网纵横,李重进占据地利,他也许会利用这一点。

你率军进入淮南后,大军腹背处要多加注意。」

介于路州一战中,赵德秀每言多中的印象,赵德秀的判断,让田重进慎重的记在了心中。

「太原王放心,某记住了。」

看到田重进郑重的神色后,赵德秀心放下了大半。

在时间的推移下,路州一战的结果,不止在燕云以南流传着。

路州一战的军情,早在斥候的传递下,落入了契丹北院大王耶律屋质的手中。

然那时得到军情后,因燕京留守萧思温回上京接一家老小南下,耶律屋质暂时只派出一支骑兵在燕云边境防备。

近日萧思温已回到燕京中,耶律屋质便命人将萧思温唤来。

当萧思温到来后,耶律屋质将手中军情交至萧思温的手中,并认真观察起他的神色变化。

不出耶律屋质意料的事,他从萧思温的脸上看到了惊的神色。

接着一声轻呼,从萧思温的口中发出:

「赵德秀?」

在关于路州一战的军情中,赵德秀无疑是最亮眼的存在,很难不引起萧思温的注意。

听萧思温念起这名字,耶律屋质开口补充道:

「他是中原皇帝长子,现在是中原的太原郡王。」

作为契丹朝中坚定的汉化派,熟知汉人文化的萧思温,意识到赵德秀这一身份带来的分量。

在萧思温思索时,耶律屋质继续说道:

「在伏牛山一战后,吾本以为他会直接率军北上,图谋太原。

猎人在猎物受伤时,总会变得自大,并将目光放在眼前的猎物上,而忽略了旁处的危险。

那时吾已命休哥率一支精骑在边境,等他一率军北上,就能一举断他粮道。

但他并没有,他反而派一位名为杨业的将领,在边境探查我们的踪迹。」

说完这些后,耶律屋质的眼睛不自觉的眯了起来。

「他是在将我们也当做猎物吗?」

身为契丹元老,耶律屋质本身就是一位优秀的猎人。

看到耶律屋质眯起来的眼睛后,萧思温意识到,这是这位优秀的猎人,在心中筹谋着他的猎物。

「为契丹大业计。

吾不想看到,有一个统一的汉人王朝。

可惜陛下,不想大动刀兵。」

在多年好友面前,耶律屋质说出了他心中最深的想法。

契丹皇帝耶律璟近些年来,沉迷于打猎美酒,不理国事已久。

而耶律屋质作为当年拥立耶律璟的最大功臣,今虽仅为北院大王,然朝中的很多事务他都能决定。

见耶律屋质对南方的新兴王朝「宋」起了兴致,萧思温随即进言道:

「我们不如派出一支使团,以通好的名义南下。

汉人有言,知己知彼。

借着通好的名义,让使团在中原得以探汉人虚实。」

听完萧思温的进言后,耶律屋质思考片刻后便表示同意:

「就依你所言。

正好休哥,亦想一览中原风光。」

耶律休哥?

萧思温记起他是契丹皇室中,一位难得的后起之秀。

耶律屋质,更曾当众夸过他有公辅之才。

「那就让韩匡嗣为正使,率使团南下汴京,以观那中原虚实!」

见耶律屋质定下这事后,萧思温的嘴角露出笑意。

他不由想起了之前,他与萧燕燕的约定。

大宋建隆元年七月二十三日,大宋太原郡王的婚礼,如期在紫宸殿中举行。

依照礼制,赵德秀的婚礼应当在他的王府内举办。

然赵匡胤自有办法。

在赵德秀婚礼举行之前,就有大臣上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