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四十一章 科举新政 澄清不公(2 / 2)

加入书签

「中枢外任」,这一举措可行,但必须有选择的任用。

要想让田亩新政在前期不走歪,当为州县注入新鲜血液。

那些新鲜血液,又以寒门子弟为佳。

州县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才能让州县重新恢复生气,州县一恢复生气,大宋国力自能稳步提升。

而想达成这一目标,大开科举是必备的举措。

第二点:汉家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对于不愿意合作的地方豪强,那自然是铁拳出击。

但当下中枢兵威正盛,再加上有青州血淋淋的例子在,后续想来会有许多地方豪强愿意响应新政。

对于支持新政的地方豪强,要懂得给糖吃拉拢。

田亩是不能再给地方豪强,但不代表地方豪强不能在新政中获利。

地方豪强的子弟,无罪在身者,可凭藉科举的路途,光明正大的入仕。

入仕之后,朝廷一视同仁,若地方豪强子弟真有能力与政绩,朝廷不会抗拒给他们官位。

这样一来,懂事的地方豪强们,虽失去了田亩,但会得到更好的未来。

历史上的宋朝,乃至于后世,多的是通过这一方式成功转型的地方豪强。

另外从事实方面来说,地方豪强子弟由于家庭条件优渥,他们本就比寒门子弟更容易中科举。

前唐科举施行百年,百年后朝廷还无多少寒门子弟便是事例。

先分化地方豪强,再拉一派,打一派,才是最佳的政治手段。

通过科举拉拢部分地方豪强,还能帮助各州县在经历最初的动荡后,能快速恢复元气,进入发展期。

第三点:要想让新政,真正在国家各处扎根,最重要的是培植出一个支持新政的利益集团。

任何政治理想,都应该建立在面包上。

将新朝科举,放在新政的大背景下施行,就容易培养出一批对新政有好感的官员。

再者将科举新政囊括进建隆新政中,更能让将来入仕的官员意识道:

「他们是新政开展后的既得利益者。」

一旦这一观念,在入仕学子心中定型,那日后谁想抨击新政,他们日后就会攻击谁。

入仕为官者,最重视出身。

有人反对新政,不就是在反对他们入仕的合法性吗?

权力根基被攻击,文人都会急得拿起刀拼命的。

能在咨议省中的官员,都是支持新政的。

在他们面前,赵德秀说出了施行科举新政的三大必要性。

说完必要性后,赵德秀继续说道:

「科举一事,起始于隋唐。

前朝有制,我朝本来依制实施即可,但何谓科举新政,我朝的科举将「新」何处?

今日孤可以明确告知诸卿,我朝的科举就「新」在公平!

前朝黄巢之事,诸卿应当知晓,孤不想本朝出现第二个黄巢!」

说完后,赵德秀目光灼灼的看着在座臣工。

隋唐时期,是有着科举制度。

但那时期的科举制度,充满着不公。

唐时的科举不公在何处,举一个例子便知:请托之风盛行。

唐长庆元年,礼部侍郎钱徽掌贡举,接受请托,引起朝野不满。

唐穆宗下令「复试」,结果已录取的14个官员子弟竟有11人被黜落!

除去请托之风盛行外,唐朝科举还有着「公荐」「行卷」等诸多惯例。

那些惯例名义上,是在保证科举制度的灵活性,实际上已成为世家子弟攫取特权的方式。

在唐朝的科举制度下,朝廷中一种恶象渐渐形成:

「或父子兄弟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

科举本是国家公平选拔人才的方式,却成为五姓七望世袭特权的遮羞布。

及至今时,科举制度依然充满不公。

例如魏仁浦就一直考不上科举,还曾因此被大臣非议过,气的魏仁浦一直铭记在心。

既知现有科举制度充满不公,赵德秀下定决心要改革科举,还天下寒门学子们一个公道。

众臣都从赵德秀的语气中,感受到了他的决心。

见众臣都有所动容,赵德秀率先说道:

「曾听魏公言,科举中考官时常能根据考生姓名丶笔迹认出考生,从而进行偏袒。

孤打算在今年的科考中,实行弥封丶誊录制度。

自本朝起,科考中每一张试卷上,考生姓名丶籍贯丶年龄等一应信息全部密封。

不许任何考官接触。

再者,礼部当有专门人员,负责誊录所有考生试卷。

将考生试卷誊录完后,再将试卷送至考官处审阅。」

说完这两项制度后,赵德秀将目光看向薛居正。

「薛侍郎,这两件事实施起来,应当不难吧。」

被赵德秀目光注视的薛居正,一下子慌张起来。

薛居正是世家出身,现任礼部侍郎。

之所以赵德秀要注视着薛居正,除去科举一事由他负责外,还因为薛居正当年就是通过世家间的「公荐」入仕的。

赵德秀的目光是询问,更是警示。

察觉到赵德秀的用意后,薛居正一个跳跃起身,对着赵德秀大礼参拜道:

「殿下澄清科举不公之心,足令天下学子感恩莫名!

这两项制度,实施有何难度?

纵有难度,臣定率礼部上下官员,披荆斩棘,协助殿下还天下学子一个公道。

即日起,臣与「科举不公」不共戴天!」

薛居正一边承诺,一便单掌向天,作发誓状。

其实想让科举一事变得公平,本质上都不难,根据弊病一一对症下药便是。

之所以数百年来,科举一直不公,在于统治者不想改而已。

薛居正的激烈反应,将咨议省内的一众官员看愣了。

薛公,反应太过激了吧?

面对众官员的不解,薛居正却丝毫不敢有所怠慢。

常人不知道的是,在朝中流传出要展开新朝第一次科举后,就有不少世家子弟向他递送过名帖。

心中有鬼,怎能不怕?

薛居正的反应,让赵德秀颇为满意。

赵德秀隐约知道,薛居正近来府中络绎不绝的事。

但水至清则无鱼,科举新政颁布后若薛居正还顶风作案,那他全族就去陪麻氏一族去洛阳挖运河去。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