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彦卿畏服 善变天子(2 / 2)
而明知必死,符彦卿却还想撑到判决那一日,为的就是想知道朝廷对符氏一族的惩处。
可现在,符彦卿心中唯一的希望,已被赵德秀拿捏住。
这如何能让符彦卿不疯狂?
嘶吼声近在耳旁,赵德秀却脸色如常。
在阵阵嘶吼声中,赵德秀淡淡回道:
「卧榻之侧,孤不喜欢有人。」
从大宋的角度来说,它的卧榻之侧是契丹丶南唐丶西蜀等国。
从赵德秀的角度来说,他的卧榻之侧,除去敌国外还有在天下盘根错节的节度使。
符氏一族是否为国立过功重要吗?
符彦卿本人品德是否高尚重要吗?
这对赵德秀来说都不重要。
对赵德秀来说重要的是,当有势力威胁到自己时,要麽就如慕容延钊丶石守信等人般接受改造,暂时隐退。
要麽就如符彦卿般,全族下狱,屠刀悬颈。
赵德秀的回答就像一根冰锥般,将符彦卿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气势直接捅破。
符彦卿的脸色正变得越来越灰败。
天下乱了太多年,乱到让符彦卿忘记皇权本就该是至高无上的。
绝望的情绪,笼罩在符彦卿的心头。
这一刻,符彦卿在赵德秀面前,卸下了所有凭仗与骄傲。
君权巍巍,唯有臣服。
「求,求殿下给符氏留一条血脉。
符氏一族不能亡在我手中。」
符彦卿的祈求声中,带着哭声。
面对符彦卿的请求,赵德秀脸上露出笑容。
他之所以还愿称符彦卿为符公,是在于他还有利用的价值。
既有价值,网开一面并非不可能。
「禁军查抄符府时,搜出了数十封密信,大多是与各镇节度使的往来。」
听到这句话后,符彦卿唇齿微张,他渐渐意识到赵德秀的目的。
「书信的内容,孤大多看过。
信中多言的是贪墨军粮,私设关税等事。
那些罪名,孤很不满意。
孤希望符公,能帮一下国家。」
赵德秀今日来寻符彦卿,是想让符彦卿帮他一个大忙。
矫诏的罪名,足以彻底击倒符氏一族,可赵德秀一番筹谋,为的仅仅是剑指符氏一族吗?
赵德秀想的是,通过符彦卿矫诏一事,将「罢支郡」一事彻底实施下去。
要想将这一新政彻底落实,地方顽固的节度使是一定要清除的。
朝廷要想治罪节度使是不难的,天下的节度使哪有几个屁股是乾净的?
但任何政治举措,都切记开地图炮,否则天下的节度使一旦联合起来,大宋的基业就会受到动摇。
更何况赵匡胤在登基之初,为稳定大宋基业,曾许诺过「与天下更始」。
既不能开地图炮,又不能翻旧帐,赵德秀想治罪地方顽固的节度使,最佳方式唯有一个:
让符彦卿用同谋的罪名,攀咬那些不听话的节度使。
至于谁听话谁不听话,赵匡胤那里早有名单,而这份名单目前在赵德秀手中。
赵德秀一个眼神示意,吕端就取出一份名单,放到符彦卿的身前。
望着名单上的人名,符彦卿面若死灰。
若有的选择,他并不想符氏一族自绝于天下节度使,但可惜他现在没得选择。
藉助着牢房内微弱的灯光,符彦卿将名单上的名字一个个记在心中。
「老夫,老夫已记下。」
符彦卿的配合,让赵德秀颇为满意。
但今日他要符彦卿相帮的,不止这些。
赵德秀看着符彦卿说道:
「符公不觉得矫诏谋逆一事,唯国内部分罪臣串谋,有些太过单薄了吗?」
此话一出,符彦卿的身体直接颤了一下。
您还想让我咬谁?
见符彦卿惊疑,赵德秀脸上流露出慎重之色。
「敌国亡我大宋之心不死。
孤观这一事中,蜀国颇有可疑!」
当初讨灭武平国时,孟昶率军支援周行逢一事,可一直被赵德秀记在心中。
本来蜀军若进入大宋国界,赵德秀来日伐蜀就出师有名。
岂料那蜀中大将听说赵德秀派兵阻拦后,竟一步都未踏入大宋国界,等洞庭湖水战的消息传开后,蜀军更是直接退却。
一直记得此事的赵德秀,这一次可不会让蜀国再逃出生天。
赵德秀的想法,让符彦卿苦笑连连。
「一面罢支郡,一面西征蜀,真是颠倒乾坤之手段!」
大雨绵绵,让赵匡胤回京的路途并不轻松。
洪水冲毁了多处官道,直接延误了赵匡胤回京的路程。
得知天公不作美后,忧心于朝廷之事的赵匡胤,本想驾马先行,直接返回汴京中。
不料他刚有这想法,就得到随行朝臣的拼死力谏。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何况万乘之尊乎?」
正所谓水火无情,赵匡胤是武艺绝伦不错,然再强的个人武力遇上天灾也是白搭。
不止其他大臣力谏,就是赵光义亦是如此。
「不察之罪」在身已让赵光义感到惶恐,要是他再没尽到守护天子之责,万一赵匡胤在路上出了一些意外,那他真是百死莫赎。
赵光义直接领着大臣,冒雨在赵匡胤的御帐外值守:
「若陛下执意回京,请先斩臣等。」
面对众臣的阻拦,赵匡胤一时亦没更好的办法。
要是朝中发生的是军事,赵匡胤何须焦急?
无可奈何下,赵匡胤只能寄希望于赵德秀能展现出非凡的政事应变才能。
就在赵匡胤在御帐中深感忧虑时,因天气恶劣迟来嵩山的第二波信使终于来至。
当信使奔入帐中不久后,大臣们就突然听到了赵匡胤的阵阵大笑声。
还不等众臣思索赵匡胤因何发笑,赵光义就发现帐外的雨势正在渐渐停歇。
直到最后,久违的阳光竟都从天上落了下来。
沐浴在阳光中的众臣,看到赵匡胤一脸喜意的掀开帐帘走了出来。
赵匡胤亦发觉了天气突然转晴的事。
见赵匡胤出来,赵光义连忙上前道:
「天虽放晴,还望陛下稍息回京急切之心,应先派斥候打探路况才是。」
赵光义的建言,让赵匡胤有些惊讶。
「朝廷自有晋王监国,朕放心的很,为何要回京?」
不解的回答完赵光义后,赵匡胤望着越来越明亮的天气,笑着说道:
「既雨过天晴,那就该继续上嵩山为太后祈福!」
赵匡胤变化之快,直让赵光义及众臣咋舌。
陛下,你好善变。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