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五十三章 惊堂阵阵 关中将变(2 / 2)

加入书签

「曾几何时,我难道不是国家柱石?

2

符彦卿猛地挣动,铁链绷得笔直,他的反问让赵普哑口无言。

「那郭从义呢?他与我兄弟相称,我年初筹划大事时,他亲自派族弟来城中与我面谈。

前几日他的族弟还在我府中,假名拖为符氏族人,我可以当众指认,他查不查!」

郭从义是武宁军节度使,负责坐镇徐州,是朝廷在东南的重藩。

符彦卿虽未直接拿出「盟书」之类的物件,但五代乱世中,谁会傻到写盟书?

定亲丶族人联络等根据,足以让李洪信与郭从义的嫌疑大大上升。

接下来符彦卿像破罐子破摔,一连举告了数位坐镇各地的节度使,

符彦卿的举告直接将天下藩镇根深蒂固丶盘根错节的局面,给狠狠撕开了一道口子。

重要的是符彦卿并未随意攀咬。

当说完心中的名单后,符彦卿仰着头说道:

「有就是有,无就是无。

旁余节度使未曾同谋,我不会多说一句。」

符彦卿的「节操」,宛若一柄利器,斩断了天下藩镇联合在一起的可能。

当符彦卿说完后,公堂内的空气早已凝固。

张昭更是绷直身体,目光锐利如鹰。

怪不得符彦卿敢有恃无恐,原来这一桩逆案,牵扯到不少重藩。

就在众臣以为,符彦卿的举告结束时,一声高呼又在堂内响起。

「还有!」

符彦卿声音嘶哑却带着一股疯狂的穿透力。

一听到还有,堂内众臣的身体纷纷一震。

今日的堂审,实在太过刺激。

在众臣震惊时,符彦卿高声说道:

「此案同谋还有蜀中孟昶!」

「当初经由李洪信之手,孟昶曾多次派使者与我联络,我府中多的是孟昶馈赠的蜀国宫廷锦缎,一查便知。」

「孟昶曾许诺若事有不谐,待我等逃入蜀中后,他会以高官厚禄许之。」

张昭从未料过,这一事中竟还有敌国的参与。

孟昶是想挑拨大宋内乱,好有机可乘!

一想到孟昶的险恶用心,众臣「哗啦」一声都从座上起身。

「孟昶?大胆!」

「出兵灭蜀!」

「让孟昶知道一下,何谓王师之怒!」

得知孟昶胆大包天,想颠覆大宋社稷后,众臣心中的惊怒情绪一下子如洪水般发泄出来。

为镇住彻底骚乱的大堂,张昭用力不断地拍着惊堂木,但响亮的拍案声直接被淹没在众臣的讨伐声中。

偏堂的竹帘后赵德秀端坐着,他面前的小几上摆着一盏冷茶,茶水倒映着他沉思的眼眸。

公堂内的喧哗声丶符彦卿的癫狂声,都清晰的传入他的耳中。

而自始至终,他手指都轻轻叩着案几,节奏不乱,仿佛堂内的惊涛骇浪不过是徐徐风声。

见事态如预料中的发展后,赵德秀对一旁的吕端低声道:

「给符彦卿留一条血脉。」

就在昨日,曹彬的捷报已经传来。

当吕端的轻应声响起,大堂内的三位主审亦齐齐对视了一眼:

惊天大案,惊天大案呀!

堂审的卷宗,很快就送到赵德秀的手中。

听闻符彦卿矫诏一案,竟涉及到不少地方强藩后,赵德秀面露「犹疑」:

「符彦卿,是否有可能恶意攀咬?」

明面上大宋储君,还是愿意相信天下藩镇都是忠臣的。

面对赵德秀的犹疑,张昭直接上前说道:

「臣认为不是!」

接着张昭说出了他的理由。

「第一:符彦卿提出的证据,经臣细细查验后全部属实。」

「第二:若符彦卿想随意攀咬,动荡我大宋社稷,为何不历数天下节度使?

符彦卿昔日位高权重,与天下节度使相交甚深,说出罪证并不难。」

「第三:符彦卿举告李洪信,郭从义等人本意是想拿捏朝廷,以图自保,动机合理。」

张昭说出了三点,让人信服的理由。

张昭话音刚落下,众臣就自然的点起了头。

一见众臣点头,赵德秀似乎被说服。

「那在众卿看来,孤该如何处置此事呢?」

优秀的监国储君,要懂得倾听大臣们的意见。

赵德秀话音一落,赵普就起身建言道:

「殿下不如传令涉案节度使,让他们来京与符彦卿当面对质。

若涉案节度使心中无鬼,自会前来,若他们有意推,那自然就是不审自招。」

赵普的建言,让赵德秀满意的点点头。

「就依赵相所言去办。」

而在赵普要领命而去时,李肪忧虑的提出了一个可能:

「李洪信,郭从义等人皆为悍将,若他们起兵对抗朝廷,那该如何?」

李防的话,让不少大臣同时面露忧虑。

忧虑一生,众臣都将目光看向赵德秀。

赵匡胤不在,当下他们的主心骨就是他。

这时候赵德秀必须有所表现。

察觉到众臣的顾虑后,赵德秀轻轻合上了手中卷宗,一锤定音:

「无妨。」

「且看今日之域中,是谁家之天下!」

此话一出,众臣齐齐振奋。

这,这久违的安全感呀!

朝廷徵召的命令还未发出,李洪信就先一步得知了消息。

那日旁听的大臣众多,会审内容是很难瞒得住的。

李洪信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妻弟,凭藉着外戚的关系,李洪信早年间平步青云,数任地方节度使。

大宋建立后,赵匡胤为宽抚旧臣,命李洪信复任为凤翔节度使,坐镇关中。

李洪信为人嗜杀,加之才能平庸,在关中的名声一直不好。

当李洪信得知符彦卿攀咬他参与矫诏一事后,他的情绪发生了强烈的转化:

懵一惊一惧。

情绪的猛烈变化,让李洪信怎能按捺的住?

第一时间,李洪信就召来诸多幕僚商议此事。

知道此事后的幕僚们,第一反应不是为李洪信献策,而是怀疑起他是否真的参与此事。

连幕僚们都不相信自己,李洪信怎能指望朝廷会相信他?

在将幕僚们都逐走之后,李洪信心中顿时有了反叛的心思。

但坐镇地方多年,李洪信基本的判断能力还是有的。

单凭凤翔军的兵力,难以抵挡强大的禁军,唯有寻求外援。

而李洪信心中的外援有两个,一为定难军,一为西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