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7章 禁军改革 新的三衙(2 / 2)

加入书签

当然单单名义上做到这一点并不够,还需要其他措施进行保障:

第一:借着「符氏逆案」,赵匡胤下诏,让各州长官及节度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身强力壮的士兵,单独列为兵样(精锐士兵模板)。

完成这一步后,赵匡胤又派出大量使者前往地方,一一查验,将各地兵样收归中央,编入禁军。

类似举措周世宗在位时就曾做过,但那时困于一部分现实原因,周世宗做得并不完美。

现今中枢武威强盛,赵匡胤终于下定决心打算一劳永逸。

而哪怕是具备掀桌子的能力,赵匡胤也未蛮横行事。

他招引地方精兵的手段很高明——「用高待遇,高福利诱惑。」

在周世宗的连番打击下,地方节度使的财政收入,早不可与中枢朝廷相提并论。

财政收入一减少,直接影响的便是地方士兵的待遇。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同样是冒死当兵,跟着中央能够有更优待遇,还可有着「为大义而战」的美名,地方精兵为何还要追随节度使们呢?

赵匡胤这一招,可谓是宋朝版本的推恩令。

当朝廷诏书下达各州后,纵使有些节度使不愿交出手中精兵,那些精兵都能自发先代朝廷讨伐不臣。

这一阳谋历史上赵匡胤就曾用过,而今世有着赵德秀在,这一举措发生了一些改变。

历史上的这一举措,有着一刀切的弊端。

为彻底让地方失去反抗力,地方军队中凡是有些战斗力的,都被赵匡胤一股脑全部纳入禁军中。

这一方面导致禁军人数激增,另一方面导致地方防御力直线下降,形同虚设。

赵德秀不想恶政重演,故建议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将地方士兵按年龄丶精壮程度,分为三个档次。

最高档次的年轻力壮者,都按原计划抽调来汴京,增加禁军的战斗力。

次一等的士兵,编入地方厢军中,由中央直接委任的掌兵官统领,负责各州的防卫事宜。

这一档次的士兵,野战能力不如年轻力壮者强,但胜在有着良好的作战经验,用来守城及地方平叛最好不过。

不求外敌入侵时,厢军能击退敌军,只要能守住战略要地一段时间,让禁军有时间来驰援即可。

至于最低档次的士兵,全部放归乡里开垦荒田去。

今世已不同于历史上,随着新田政的开展,数之不尽的荒田被登记在册。

老弱病残的士兵,打仗不行,种田是华夏民族天赋技能,是不会有问题的。

这一办法还有个好处,能让作战的禁军们有个期盼——他们伤残或年老后,国家自有办法安置。

对刀口舔血的禁军来说,对未来有期盼是很重要的。

除去「收天下精兵于中央外」,赵匡胤还对禁军内部进行改造。

目前禁军主要分为两大衙门:殿前司与侍卫司。

在周世宗对禁军改制前,侍卫司才是禁军主体,殿前司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亲卫部队。

而在周世宗改制后,殿前司兵力大大上升,成为禁军中的主力部队。

赵匡胤称帝后,对殿前司有着一次调整——将控鹤军与捧日军称为「上二军」,共五万兵力作为殿前司的全部兵力。

自那次调整后,赵匡胤打算再来个深层改革。

按照赵匡胤的设想,他打算进一步削弱侍卫司的兵力,将侍卫司与地方军中的精锐,大部分都编入殿前司中,称为「上四军」。

一军两万五兵力,待改革完成后,殿前司的总兵力将达到十万——初期十万野战军,足够横扫南方诸国。

对于赵匡胤的这一想法,赵德秀相当赞同,赞同之馀,他继续提出自己建议。

「父皇既想加强殿前司,何不一步到位?」

「一步到位」四个字,吸引住了赵匡胤。

赵德秀的设想是,将「三衙」体制转变为「三军」。

禁军中的步军,全部归到殿前司衙门中管辖,而侍卫司则改组为侍卫马军司与侍卫水军司。

步军丶骑军丶水军,便是大宋的三军!

三衙互不统属,各有所专,可杜绝相推诿之弊政,职责相当清晰。

同时三衙可彼此制衡,更可彼此竞争。

制衡保障军权不会旁落,竞争保障三军都能有活力发展。

特别是收复湖湘后,大宋组建水军一事不再困难。

精于水战的士卒,将领,能打造大型战船的工匠等等,湖湘一地应有尽有。

在来日的南征之战中,水军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思索一番后,赵匡胤同意了赵德秀的建议。

而除去设立三衙机构外,对三衙的权力,赵匡胤下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三衙将官负责禁军招募丶训练丶军纪丶统兵等方面。

虽说三衙将官掌握统兵权,但这一统兵权并不固定。

「更将法」是赵匡胤为禁军上的一道保险。

例如控鹤军指挥使本来是田重进,或许过几年,指挥使就会变为王全斌。

赵匡胤实行更将法,是想杜绝禁军成为某位将领私兵的情况。

更将法的本质,是想造就「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的现象。

这一现象,并不会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

唐朝前期及明朝前期,同样是「兵无常将,将无常兵」,唐军与明军的战斗力未曾受到影响。

历史上宋朝前期,禁军的战斗力同样是非常强悍的。

禁军强攻太原城一年后,不经过休整就远征燕云,前期禁军甚至还能占据战场优势,这一强悍战斗力足以令人侧目。

训练有素,军纪严明,装备优异,加上主将善战,这四大基本要素在,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就不会差。

宋朝禁军战斗力的血崩,在于赵光义两次北伐大败,将禁军中的中低层将官大多覆没在北方。

优秀的中低层将官,是大军训练有素及军纪严明的直接保障。

一支大军的骨架崩碎,这才是对战斗力最致命的打击。

赵匡胤是知道这一点的,故而「更将法」针对的是禁军高级将官,军中的中低层将官他不会去动。

而禁军高级将领掌握统兵权,不意味着会掌握战时指挥权。

遇到战时,皇帝会临时委派一位大将,冠上「都部署」之名号,成为事实上的战时主帅。

战时主帅不一定是三衙中的将官,还可能是被闲置的石守信丶慕容延钊等人。

一切都由皇帝圣心独裁。

想来再过一个月左右,朝廷对禁军的改革就会初步完成。

那时候,便是赵德秀领兵西征之时!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