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形变能力设想,那不成变形金刚了?(5000字)(2 / 2)
他是刻意说的保守,要是告诉对方很快就能搞定,反而会人觉得满嘴跑火车。
陆安不紧不慢地说道:「不过要实现军方设想的纯机械化混编作战兵团,那就得成建制组建,
规模就不能小,就算技术上具备可行性,经济层面在短期内恐怕怕是有些吃不消。」
「我个人的建议是搞个阉割版的出口军贸,让别国替我们在经济上理单,这能有效缓解经济层面的压力。」
自家军方采购装备,军工企业是不能有议价权的,只给5%左右的利润率,不能随意漫天要价。
但出口外贸就是另一回事了,以赚钱为主,利润率十倍几十倍都没问题,只要有买家愿意买也付得起钱就行。
陆安看向李风庭微笑着打趣道:「别的不敢说,战五渣的纱特狗大户绝对会喜欢这装备,堪称为他们量身打造,土豪玩法,氪金就完了。」
「而且不用担心卖出去了会反过来对我军形成威胁。只要是卖出去的武装机器人,我在技术层面做出限制,一旦靠近我国的边境线,就会被强制自动返回,元界智控旗下的机械臂产品在这方面的技术已经很成熟。」
「这个也是可以明明白白的告诉买家,你买我这装备去揍别人我肯定不管,那是你自己的事儿,但是你别想用从我这里买来的东西反过来找我的麻烦,你做不到,想来也不敢这麽做。」
「再一个,我们需要有实战数据,对后续叠代升级十分重要。」
对于陆安提出的出口外贸建议,李风庭想了沉声说道:「这麽先进的装备出口外贸,兹事体大,哪怕是技术阉割版也不是我能拍板决定的,不过我会把你的建议汇报给军部,让上级去研究权衡。」
陆安点了点头,这个他当然知道李风庭也没法拍板。
两人依旧在交流着,陆安话题一转,说道:「武装机器人的上手难度不高,但上限高,是比较吃操作者的天赋。」
李风庭闻言也点头表示认可,过去的这段时间以来,他也安排了不少现役的战士亲自上手测试过。
确实不怎麽难上手,但有的人能打出很亮眼的操作,有的人明显差了些火候。
而且还有一部分战士在全景视角下有3D眩晕症,要麽是大脑易疲劳丶视觉易疲劳。
陆安说道:「我的建议是,能不能考虑推动游戏丶电子竞技等手段来间接培养预备兵源,让年轻人先在民间通过这种方式去接触并熟练操作。」
「如此一来,以后招募进来的新兵不至于零基础培养,既能节省军费,还能节省培训新兵的时间成本。」
「还能通过这一方式,提前发觉一些有天赋的苗子,届时也可特招入伍。」
李风庭旋即道:「这个问题军方内部早就研究讨论过,此前全面解禁游戏机禁售令,就是有这一层面的考量。」
陆安言简意:「力度还是小了些。」
李风庭:「哦?你有什麽建议?」
陆安沉声说道:「重要的是得让大众接触得到,这样才能更加向往丶更加喜欢,受众面才能更大。」
「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就是推出衍生版的民用消费级人形机器人,元界智控可以出资建立相关的赛事,比如机器人格斗赛事,甚至激进一点还可以搞大场景的非实弹枪斗术竞赛丶个人竞技丶团队竞技等多种竞技模式。」
「通过推动体育竞技化,让每一个年轻人他只要想就一定有接触和参与的机会,也等于是把培养武装人形机器人操作员的沉没成本转嫁给社会。」
「当他被徵召入伍,还未接触真正的武装机器人就已经有了很扎实的基础。」
说到这里,陆安顿了顿转而笑道:「附带的经济效益就不用多说了,这肯定能为社会带来一个新兴业态,新的经济增长点。军民两用战略,可用庞大的民用市场的利润支撑来反哺军用。」
「个人消费不起,但肯定会催生类似网吧网咖这样的体验馆,大众能通过类似的体验馆,以较低的成本支出也能接触到,几十万的机器人消费不起,但花个两三百块钱限时体验还是出得起的,
「此外,元界智控还可以推出家政服务型机器人,以民用产品维持生产线不中断。毕竟军用武装机器人,即便大规模采购也不会超过10万个,等军方采购结束,生产线就得停工停产,技术工人也会流失。」
「以后再重新组建就困难了,成本也降不下来。我们绝对不能重蹈老镁F22战斗机生产线的覆辙。军民两用模式下,军品采购结束,但有民用端产品维系产能,生产线就能保住,尤其是技术团队能保住。」
听了陆安这番话,李风庭不由得点了点头,略作沉吟便说:「你的这一建议确实非常值得研究,我回头把你这个想法写报告递交给上级。」
如果上边批准人形机器人可以推出衍生版的消费级产品,那就可以进一步推动民用化的家政服务型机器人。
现在的情况是国家对于武装机器人是列为秘密军事装备,至今还没有公开露面过。
只要还处于保密状态,民用化的人形机器人就没法推动,因为要给军事机密让步。
不过陆安倒不担心,推动民用化肯定是必然趋势。
无非是早和晚的事情。
因为军方的长期自标显然是奔着武装人形机器人常备化去的,同时也需要技术叠代,发展更先进的下一代军品,那就离不开民用市场的反哺。
这一点在造船业已经得到充分验证,造船厂通过接大量的民船订单支撑船企的利润,有资金研发新技术。
新技术又用于军舰上来,支撑军舰下饺子。
造军舰的利润其实不高,军舰的总吨位量也是没法跟民船订单相比的。
重要的是,让船厂有活儿干丶有单接,技术和人员才不会断代,重型工业一旦出现技术断代想复产简直比登天还难。
阿镁立卡把F22战斗机生产线给拆掉后,再想重新恢复生产线已经是不可能了。
人员被裁撤,图纸都不知道弄哪里去了。
原来那些搞F22的工程师不是逝世就是转行,技术没有传承下去,导致想重启F22生产线的人甚至连图纸都看不明白,又怎麽可能恢复得了生产线?
包括老镁上个世纪搞出了牛笔的「土星5号」火箭,以及众多登月技术,老苏没了后都是大砍项目,技术断代,现在他们想搞也搞不出来了。
显然,道理也是一样的,这套逻辑放在元界智控旗下的武装人形机器人也适用。
以武装机器人目前的造价成本,军方顶多采购五六万个,而且还要分好几年进行分配采购。
这点产能,等元界智控旗下子公司的超级工厂建造完成投产后,一个月的产能就能干到3万个机器人不是问题,一年就可以造几十方个机器人出来。
产能拉爆,百万级规模都没问题。
但非战时状态,军方不可能动辄下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个的采购订单。
没活儿干,那就只能让员工调岗去做别的业务,或者直接裁撤掉,时间长了就有技术断代的风险。
元界智控特殊一点,有陆安这个堪称开挂的大BOSS在,他肯定有能力恢复生产线,但时间成本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成本,还有很多科技树等着陆安去亮呢。
走军民融合两用的路线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潜在问题,军用订单交付完,工厂照样不会停工停产,转而去做民用订单就行。
整个技术体系就能得到有序的传承,不会出现技术断档丶断代的风险。
在接下来的日子,陆安的这些建议被李风庭整理提交了上去,上级有关单位也在进行着重研究探讨。
陆安在军事基地里呆了半个月左右,把后续测试安排交给付晨来带队,他自己则准备返回嘉宁市,公司有些事情也需要他这个大BOSS来拍板决策,再者他还得搞定武装机器人的电池续航问题,
不能一直待在基地这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