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4章 工程师与科技人员的待遇(1 / 2)

加入书签

第136章 工程师与科技人员的待遇

研发生产一枚火箭需要一系列产业链的配套支持,足以形成上千家关联企业的产业集群。

各部门对应的顶尖工程师队伍就得上千人,甚至几千人。

如果没有国家级别的强力支持,陆安自己从无到有的搞,光是为星界动力航天公司拉起这麽一支工程师队伍,能在两年内搞定都算是超高效率了。

而且一些领域内顶尖科学家或工程师,往往都在国家队。

排除这些人才,剩下的人才,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会差一两个档次。

陆安虽然他大脑里有着领先世界数百年的技术知识,他可以凭一己之力手搓一个人形机器人,但就算他掌握了全部的火箭技术,也无法凭藉一己之力手搓一枚火箭出来。

因为这不单单是尖端科技,同时也是大型的系统工程,需要成百上千乃至数千人在几十上百个大大小小的部门通力合作丶统筹协调才能把火箭顺利造出来。

陆安微笑道:「昨天,老师在电话里跟我打招呼了,上边正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参股的四大企业已经在从中抽调人力资源,大概有700到1000人左右。

四大企业不会过于藏拙不放人,一方面这是上边的指示,另一方面四大企业均参股了星界动力航天公司,公司发展起来了也不会吃亏。

有了这些骨干人才到位,就能够迅速把星界动力航天的七大部门的主要人才缺口填补上。

换言之,这些人才到位之后,很快就能运转起来这就是有国家层面的鼎力支持带来的高效率,至少能节省三年以上。

最为重要的是,有了国家的支持,人才壁垒就消失了。

若是换做另一个人创办一家商业航天公司,去年多部门联合发布了文件后,成立公司肯定没问题,但要说成立商业航天公司后,能迅速拉起一批卓越的科技研发团队是断不可能做到的。

四大国家队企业里的骨干人才会给你?想都不要想,航天领域最优秀的那些人才早都进了国家队,就是开出超高薪资待遇,也未必能够让人跳槽。

因为这其中不单单是个人问题,还涉及到航天领域的尖端技术的保密问题。

陆安创办的星界航天动力公司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即便是一些涉及到技术机密的航天领域的技术与人才,都能跟星界动力航天打通链路,乃至互通共享。

这是别的商业航天公司砸再多的钱,都拿不到的顶级资源。

不夸张的说,星界动力航天的起点就是以后其他同行商业航天公司难以触及的终点。

末了,孟秋颜看向陆安说道:「星界动力航天的薪资待遇体系,要不要搞股权激励以及分红方案?」

陆安当即摇头否决:「这家公司就不用搞这些激励方案,不合适,毕竟有四大国家队企业参股,而且星界动力航天短期内肯定是没法赚钱盈利,这样的超大型重资产,需要持续大投入,未来就算有业务订单,也不足以冲抵前期巨额的投入,三五年内也无红可分。」

对于星界动力航天公司,其股权结构就保持五大股东,即陆安和四大国家队企业,股权比例也不会变。

既不稀释股权出来用于期权池激励,也不会寻求融资引入新的股东。

至于星界动力航天所需的大量研发资金投入问题,陆安给出了两个方案解决资金问题。

其一是向银行贷款,星界动力航天这麽强悍的背景,现在的陆安也不可同日而语,银行断是不可能会再玩突然抽贷这种把戏,除非是脚痒痒了想去踩缝纫机。

而且有这麽强悍的背景,找银行贷款也容易。

其二便是陆安也可以当星界动力航天的债权人,说的直白一点,就是陆安用他个人名下的钱借给星界动力航天,以后元界智控每年都会分红,而且必定是一年分的比一年高。

等若干年后,星界动力航天公司实现扭亏为盈,再把借陆安的钱按程序偿还就行了。

陆安自己借钱给自己创办的公司,断然不可能出现星界动力航天会出现被债主催债这种闹心事。

过了一会儿,孟秋颜思量着自顾自地道:「既然不采用股权激励以及分红的方案,那只能从别的方面激励了,更高的薪资和更高的福利待遇。」

说到这里,孟秋颜看向陆安:「你觉得呢?」

陆安点了点头笑道:「就按你这个思路来吧,星界动力航天的科技人员的薪资待遇,

怎麽都不能比老镁的NASA和埃隆·马斯克的SpaceX公司低。」

孟秋颜在拟定薪酬待遇方案时,也比对了国内外同行的待遇,于是说道:「公开数据显示,NASA的工程师年薪约7万美元,约45万元人民币;SpaceX公司起薪就是12万美元起步,约79万元人民币,总工程师级别可达35万美元,约230万元人民币。」

在国内从事航天领域的从业者待遇,因地区丶经验及企业类型而异。

国内的民营航天公司才刚刚起步,主要还是看国家队。

根据几大国家队企业的待遇,其基础薪资较低,如应届硕士月薪在8至12k,不过福利完善且稳定,毕竟是国家队企业。

若是民营企业,这点待遇肯定不会吸引到真正的顶尖人才。

即将成立的星界动力航天公司,其技术岗位分为三个大级别:工程师丶科学专家丶总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