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5章 破防的刘远山(1 / 2)

加入书签

第106章 破防的刘远山

张叔叔不想让学校建在犄角旮旯,必须要敞亮,必须要一眼望得见,这几乎就是个死硬要求,换个人,还真不能让他痛痛快快,不过彭城这里确实有能人。

「张总,这条路以前抗战的时候就有了,跑过不知道多少独轮车,周围这一片,您知道为什麽很多地名,不是叫什麽什麽堤口,就是叫什麽什麽堤吗?」

「我知道,以前这里也是黄泛区。南边还有一条大沙河,原本也是黄河故道。从这里往西有条南北向的复新河,往西还有一条小河叫张河,那一片也是,什麽徐堤口丶滕堤口,茫茫多,遍地都是。」

「……」

您丶您知道啊?

彭城民政局的人一脸懵,不是,你一个沙洲人,你搞什麽啊。

但有一说一,问这个问题,那真是问到了张叔叔的心坎儿上,原因很简单,老头子张气弘从战场回来的头一个十年,曾经跟部队一起在这里挖过排沙排涝渠。

也就是江口省第一代的「挑河人」中,张气弘在这里的工友同志,那可真是不少。

其实哪怕过了二十年,也会有人奇怪,为什麽瞧着一片「沃野」,还是大平原,怎麽就搞得好像跟山沟沟一样贫瘠?

问题就在这里,黄河决堤之后形成的广袤泛滥区,导致彭城大量优质耕地,直接从土壤变成沙壤。

建国前江口省北部地区,大量充斥着亩产六十斤的烂地,同期南部地区的水田,在没有化肥农药高产稻的情况下,亩产能达到六百斤。

所以为了治理沙壤,前三十年几乎就是跟水利工程杠上了。

当年可不是什麽机械化掘进,全都得依靠基层组织来动员,一个乡万把人丶几万人,不分什麽丁口,哪怕是原先裹小脚的,也上河堤烧个茶水。

从彭城到吴都,整个江口省都有这样的动员,只是略有区别,北部主要是为了「治沙保田」,必要时候,一些现有的小河,那都是靠人力挖地十几米,重新将更深处的土地挖出来,然后再完成地表改造。

和南部防洪排涝丶围圩造田略有不同。

因此在曾经的黄河泛滥区,本来没有「堤」或者「堤口」的历史坐标地名,为了治水治沙保田,也就有了这样的独特地理坐标名次。

老头子张气弘当年主要上工的地方,就是丰邑城北的一片河道,彼时油水并不多,全靠主食堆能量。

当时白面馒头极为金贵,至少在彭城这一片,可不是敞开了吃的时候,要到第二个十年,通过大量人力修建的农村小水利,改善了沙壤的产出,再加上已经可以通过大量人工河道来蓄水排洪,这时候的水浇地面积大大增加。

这个时期,白面馒头就能大胆吃了,只是还没有到无所顾忌的程度,毕竟黄河泛滥的恐怖记忆,还在停留在当时的人脑海中。

不过第二个十年的时候,「挑河」这个动员,就从紧急改善,向更加细密的农业灌溉转移,彭城市的粮食增产第二高峰,就是第二个十年的最后三四年。

此时的老头子已经离开了部队,也没有再去过彭城,更遑论丰邑。

只不过那会儿有上工的老乡,托了一个村里的文书,写了一封信寄给了张气弘,希望弄点儿化肥,看看这化肥到底是个什麽物事。

老头子好不容易就整了一拖拉机的化肥,也不多,十袋五百斤。

当然,也不少。

能搞到这麽多化肥,在当时来讲,老头子也算是个神通广大的人。

实际上嘛,不过是老头子在厂里攥着铁锹跟厂长对峙,叫上了十几个老兵一起干了一票。

最后也没啥事儿,反倒是当时的暨阳县所在公社,专门写信表扬了一番……

那会儿还没有沙洲市呢,还得往后稍两年。

这些经年往事,老头子在乡下吃完饭时候总是讲,从张正东小时候就开始念叨,到张大素丶张大安等等小辈陆续出生,这才转而跟小辈们念叨。

不过,这些自家老子的人情往事,张叔叔还是心中有谱的。

戆卵归戆卵,脑子还是正常的。

就是现在容易把天给聊死。

「去年搞合乡并镇,丰邑县这一片是多大规模?」

张叔叔话头一转,突然问起了好像不相关的事情。

还处于错愕中的几个人赶紧把脑袋里有的没的抛开,先应付好了眼前这位不着调的张主任再说。

「陈庄乡改成了陈庄镇,合并了周围一个半乡,总人口超六万了。」

「六万……」

听到了这个数字,张正东掏出自己的小本本,翻开到了其中一页,那是一份特殊的查询表,手指点了又点,在其中一行敲了敲,然后道:「五百亩地,六个年级算二十个班,上下浮动五个班级,平均每个班级五十个学生。」

「啊?」

「张主任,这……这从何说起啊。」

「张主任,是不是再看看?再看看?」

太草率了吧。

你掏出一个小本本,看一看点一点,谁知道你掏的是日记本还是老黄历?

这不胡吊扯麽这不?

就没见过做工作这麽做的。

然而张叔叔压根就没有打算用自己的大脑来做事,他呵了一口气,竟是天冷出现了「白雾」,戴着手套的张叔叔朝前面一指,「这条路直通县城,可以在县城和陈庄镇之间取个中间点。道旁用地可以打个申请,但最好是在这里。」

说话的时候,一份折迭起来的丰邑县地图上,居然有个小圆圈。

「这是……营子河?」

「这条河不错,可以拿来运粮。」

「啊?」

思维已经完全跟不上张叔叔节奏的一帮人,此刻彻底傻了眼,他们感觉这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全程只想阿巴阿巴阿巴……

张叔叔其实也没搞明白很多事情,但这不妨碍因为有好兄弟刘远山的指点,他现在至少了解自家那个好大侄儿,正打算把江口省的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送上「火山口」。

逼迫基金会不得不提心吊胆的同时,还得全力以赴支持「张安教育」的公益事业。

别问,问就是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

至于张大安……他也是个孩子,他也是花朵,就是比较大而已。

「张丶张主任,为什麽办校还跟运粮有关?」

「是这样的,学校建设工地规划好之后,小工丶力工和技术要求低的工种,会从学校招生范围内招工。这一点,我之前已经说过了,对不对?」

「呃……对。」

「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上学的,优先录用,优先培训。」

「啊?」

「我知道很多农村家庭,觉得小孩稍微大一点,能给家里帮忙,就不用读书了。但在家里帮忙,也不过就是田里收收弄弄。种一年的田,未必及得上在工地上做工一个月,是不是?」

「是。」

「工资,一天二十五块钱起步。学校建设分批分期,周围村小只有一二三年级的优先,争取两年之内,完成全部六个年级的年级班级建设。全面开学,就是全面竣工,期间会组建专业的施工队,专门以学校建设施工为主。这样也能长期保证本地学生的家长,能够一直有活儿干。」

「……」

「……」

「……」

感觉像是在听天书,别说彭城市本地的区县随员彻底傻了,连江口省的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青年才俊们,也是一脸懵逼。

他们都不知道张正东同志在说什麽乱七八糟的。

不是,怎麽每一个字我都听懂,可连起来,像是说的斯瓦西里语呢?

这跟之前说好的完全不一样啊。

张叔叔则是一脸无所叼谓,他只知道自己那贤侄儿既然这麽干,肯定是有道理的。

场面大怎麽了?

就是要大!

这才有派头!

出了事谁也担不起责?

那出了成绩你也别过来蹭别过来抢就行。

「我看考察的行程,还是要变一变。我打算跟本地的老乡,直接讲一讲得失利弊,工作还是面对面最有效果。」

「……」

「……」

想一出是一出麽?

张主任,你这个家伙……

一通「胡言乱语」,把彭城市多个区县的「智囊」想法都打乱了,当天张叔叔就先去了一趟陈庄镇的县道沿途看了看。

因为已经算是入冬,田地几乎就是一望无际,远处的屋舍就是村庄聚落,张叔叔拿起早有准备的望远镜看了看,这一片机动井也少,田里沟渠设计比较粗犷,不过这也跟环境有关。

跟江口省的南部农村不同,丰邑县周围虽然都是百多万人口的人口大县,可人均耕地面积,其实是要比沙洲市丶暨阳市要高的。

家庭田亩数尚可的情况下,灌溉的范围首先要保证足够大足够广,其次才是边边角角的引水。

机动井费用不低,所以除非是农忙一起用,否则单独一两户开机,有些村干部还要专门收上水费。

不过,张正东并没有在机动井上多加停留,而是在数田里的坟头数。

毛估了一下之后,他又在小本本上翻开一页,上面写着江口省最出名几个道士的费用。

彭城这里专门接待张正东的局委,主力是民政局,其次才是教育局,眼下被张正东折腾的够呛。

在破旧的县道上颠簸了十几里,张正东突然问道:「师主任,这里迁坟的话,有什麽忌讳和讲究没有?」

「啊?」

「……」

「……」

不是,刚才不是还在聊招学生家长当小工吗?

是怎麽拐到迁坟上来的?

根本回答不了张正东的奇葩问题,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完全就是不搭界嘛。

师主任不想说话,只想扔给张叔叔一条狗,当然了,熟的,酱卤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