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7章 互相强化,骑虎难下(2 / 2)

加入书签

他懂个毛啊他懂。

他什麽都不懂!

事实上刘远山也确实不懂,张大安可没有说在关长生被打一案重审之后闹一下就完事儿了。

他对张叔叔说过的,能文能武,长相十分英俊。

打人就是看看城东区的态度。

正经手段他多的是,黄定军这个远在岭西省的小角色,即将要换个新舞台之前,狠狠地报导了一下张大安的叔叔张正东。

张大安顺手推波助澜,张叔叔的老部队,虽然还没有开展什麽「向老兵张正东同志学习」的活动,可多少都宣传了一下。

长脸的事情,肯定要让年轻的士兵们一起高兴高兴。

张正东可没有给部队丢脸。

在为人正派,经得起考验这件事情上,张叔叔确实是经得起考验,跟他侄儿完全经不起考验,是截然不同的。

多方报导营造出「共襄盛举」的情况时,有些事或者人,就不能再用原先的标准来衡量,哪怕是猪肉,注水了也会加份量,何况是人。

于是对于城东区老上级老同事的谘询,去沙洲市实地考察过张大安产业的刘远山,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当然也是他内心的实际评估。

「大规模地盖园区,这个模式不是没有先例,类似『新加坡产业园』这种案例,也不是现在才有的。我相信,将来也不会缺少。区里担心的是土地空置,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种担忧,放在那些没有根基的资方身上,的确会有『空手套白狼』的嫌疑。可是张安的产业分布其实有迹可循的,首先教育产业上,除了旗下新东圩港中学这个招牌外,衍生出来的印刷业丶出版业丶传媒业……都是产值相当客观。」

「就以《状元宝典》这种教辅材料为例,四六九六年的销售额就过了八百万,去年肯定直接破亿,成为沙洲市教育局底气最足的专项资金来源。那麽仅以出版来讲,我们江宁市完全有这个实力和能力,把《状元宝典》推广到整个江淮省,而且基本上没什麽阻力。这可以说是一座金矿,至少能创造三位数的就业,能不能四位数,就要看岗位上量的点在哪儿。如果是物流运输丶仓储保管,四位数不成问题。这还没有算销售丶推广等等岗位。假如说算上那关联书店的岗位增加,四位数是绝对稳的。」

「那麽只要让《状元宝典》的总批发点或者说最大仓库放在江宁市,放在我们城东区,其实就够了,绝对不亏。」

「其次非大型设备的劳动技能培训,完全可以做成一个示范点,一栋楼两栋楼的事情,家政丶制衣丶餐饮等等二产三产技能岗位,需要的培训场地,可以纵向拓展,不需要考虑横向用地需求。有这麽一个示范点,就可以有第二个第三个,根据行业门类来增设,比如说『张安教育』现在跟沙洲市丶常山市等等单位合作的『电脑培训班』,我们也可以放在这个『大规模园区』里面。一个区的单位这麽多,这也算是固定的增量。至于说能不能发展出相关产业,我们或许想不到,可是张安能力超群,而且唯利是图,不可能不去搞大钱的。」

「最后就是要回到『张安健康』本身,这才是我们城东区的核心本地企业,『张安教育』和『张安食品』是很难挖过来的,沙洲市当地不可能允许放走。而我们显然也不需要一座新东圩港中学,至少最近几年,肯定是不能要的。在强化『张安健康』的实力上,除了常规的增加产能,拓展销路之外,想要进一步保证『张安健康』不成为下一个『城东仙林保健』,那就是要切切实实地搞研发。之前我们搞『大学城』,能力利用到的科研力量,其实非常少,即便有,也不是我们城东区可以碰的。现在不同,『张安健康』虽然说也好像是在卖保健品,可实际上卖的是饮料。真正的保健品研发,『张安健康』是没有的,『张安食品』的产品研发部,也是针对食品的研发,而不是保健品……」

话说到这个份上,电话那头要是再没有思路,那也确实白混了这麽多年。

江宁市别的不好说,高校数量在全国范围来讲,也就京城和沪州压一头,只是科教实力始终没有大规模转化成效益,大量高校科研能力,都是给京城丶沪州丶宝安等大型企业输送人才以及科研成果。

仅以保健品为例,江宁大学的生物专业也是全国头部专业,也是有过不错成果的,只是没有落地在江宁,全都去了京城和沪州。

现在「张安健康」落地城东区,就等于说是落地江宁市,那麽城东区就能牵线搭桥,让江宁大学和「张安健康」合作起来,只要有一个能走量的科研成果转化,那招牌就有了,名气也有了。

这不是说不可想像的事情,而是有条件实现。

刘远山是典型的实战型青年才俊,可不是坐办公室的书生,他愿意跟老上级老同事讲得这麽清楚,也是因为已经确定不会再继续呆在城东区。

他将会作为跨省空降的援助人才,通过两地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沟通合作,成为优秀的青年团体代表,然后来保障彭蠡县的义务教育工作开展,以及一部分的扫盲脱贫任务。

这是个样板任务,过完年就会有更上面的人过来背书,把这个任务定性为「攻坚任务」,同时刘远山会成为「攻坚任务」的主要负责人,彭蠡县也会成为两地合作的重要试点。

一般人绝对玩不转,哪怕是最顶级的大衙内,只凭实力那也是远远不够的,还得真有能力。

是个系统工程,只不过不是自然科学的系统工程,而是社会科学。

以前的刘远山没这个机会,也不会碰,这种吃苦头的差事,没有人会说享受其中。

只是形势摆在那里,他「老板」也终于跳出了泥淖,现在大家都没靠山,只能凭本事吃饭。

硬要说不同,那就是刘远山能调动的资源,还是相当可观的。

建一所「希望小学」的启动资金只要三十万,大头是国家出的,但也要看地方上的实际条件,彭蠡县这光景就算想要建设一所像模像样的小学,那也得动员一下当地的老百姓。

可动员老百姓,米面粮油上的补贴,多多少少总得有,哪怕只是记个工分,这个形式得有。

亲兄弟也得明算帐嘛。

如果城东区不打这个电话,刘远山原先的计划,就是埋头苦干,稍微借一点张家叔侄的财力;现在城东区打了这个电话,提前知道了张大安的胃口,提前知道了「大规模园区」的设想,那就要思想转变,不能只想着一小块任务做好就点到为止。

有一点他没有说实话,那就是「大规模园区」,以城东区现在的经济规模,想要填满,那还是真挺难。

「园区经济」的特点不是一两家企业进驻,而是一两个行业进场。

企业,行业,一字之差,天差地别。

打造特色产业是个漫长的过程,通常来说是先有了重点企业,发展成了「规上企业」,最后进化成地方龙头,然后带动周围一大片都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

这不是农业上集中力量和耕地面积,然后种个蔬菜种个水果,产量上来就能登报宣传。

工业上的地方特色产业,十年如一日,才能淬炼出行业口碑。

期间兴许还会有各种产品大战丶价格大战丶营销大战等等等等,每年每季度每个月都会有新的从业工厂成立和倒闭,撑够了十年的企业,其实寥寥无几。

刘远山是有这个认知的,所以他最羡慕张正东的地方,就是他侄儿张大安创办的「张安教育」,或许就是最轻松度过十年的私营企业。

没办法,连续两届高考状元的含金量,别说过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也能吃这份红利。

假如,在今年也就是四六九八年的高考,张大安再次拿下江口省的高考状元……

刘远山直接认定「张安教育」是百年老店,百年企业。

所以,十年之后,他刘远山才四十一岁,张正东五十三岁,张大安呢?

十年的时间,在名利场中能迸发出多麽豪横的资源,他在江宁市见过太多太多。

他需要这份十年的功力。

因此他在彭蠡县正式开展工作的时候,就需要用到这份十年后的成果。

算不得预支,只能说以后彭蠡县出来的年轻人,可以在「大规模园区」中占有一席之地。

至于现在,那就简单多了,张正东在彭城市的项目有多大,他只需要做张正东手上项目的十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即可。

足够了。

只不过他还得再次拜访一下张正东的侄儿张大安,得到他的口头支持才行。

哪怕只是「人力资源」上的活动,比如说在彭蠡县培训好本地的劳力,然后输送到「张安健康」关联企业,跟关长生打好交道没啥用,跟张正东关系再好再铁,其实也没啥用。

关长生是张大安的狗,这一点是个事实,并且关长生在任何场合,都是这麽主动表态的;张正东则是对权力和财富没有追求,他只是单纯地要维护自家贤侄儿的事业,顺便找个班上。

刘远山已经心中做好了盘算,等手头的调查报告告一段落,过年期间就会给张大安拜年。

在彭蠡县的这一段时间里,虽然遇到了各种突发情况,也都没有解决,不过芳湖周围的普通群众,仿佛是能感觉到什麽,时不时来他这里转一转。

有些就是聊天,有些则是好奇,但都很客气。

老者会问他是哪里来的干部,年轻人则是想知道他到底是来干嘛的,小孩子就简单多了,只是嘻嘻哈哈过来找他要「小状元QQ糖」吃。

人的气质丶谈吐丶精神,是可以不知不觉间向外传递的,刘远山给本地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这个「不一样」,到底是什麽,则是说不上来。

尤其是双方沟通得用普通话,几天下来,从疏离再到平和,再到能在招待所里一起嗑瓜子喝茶聊天,已然是到了一种亲近的状态。

「刘干部,你在江宁做官,怎麽就这麽想不开,跑来我们彭蠡做么子调研?」

「你都问了多少遍了,我是过来看看,哪里可以盖『希望小学』的。『希望工程』总在新闻上看过吧?我就是过来忙这个事情,跑一跑,看一看,然后确定地点。」

「芙蓉墩有钱,不需要么子『希望小学』的……」

「总要到当地实地考察过了,才作数吧。」

「能帮忙搞点救济款过来不?」

「那不行,我做不了这个主的。」

「那你也不是么子大官啊。」

「喏,就这麽大……」

刘远山冲过来聊天的老乡,比划了一个指甲剪。

哄笑过后,有人又说道:「读书这种事情,我看也没必要读太久,能写名字够用就行。早点帮家里干活,才是正事。田里山里河里,都是用人的地方。刘干部,你反映一下子,看看这个么子『希望小学』,能不能不搞,把钱给我们分了,也很好啊。到时候我们给你送锦旗。」

「……」

无语归无语,可老乡们的想法并不是什麽朴素,而是他们真这麽想。

尤其是他们自己算过帐,盖学校要是像镇上那麽大的,不算地皮就得大几十万,要是把杂七杂八的开支都估一估,那不得百多万?

这百多万给他们十几个二十个村分了,一个村也能落个三四万的。

有个三四万,弄个灌溉渠,再多买几个上水的水泵丶管子,这不更好?

弄个什麽「希望小学」……

能有啥希望?

还不如帮家里干活,这才是正经的。

读书越久越浪费钱,纯赔本的事情麽。

如此思维观念,刘远山并不觉得可笑,他是见得多了,也不是说一两个地方如此,但凡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尊重知识和教育归尊重,但大多数还是会先跟现实妥协。

时间拉长到一生,这当然是错误的观念。

可如果时间缩短到三四五六七八年呢?

多一个劳力,就多一份产出,兴许就提前多有一份余钱剩米。

这是贫困乡村的现状,苛求不得。

刘远山给老乡们挨个儿发了一圈烟,然后笑呵呵地说道:「既然是叫『希望小学』,那肯定是要带来希望的喽……」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