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078【於无声处】(2 / 2)
这里便是不久后十八房同考官初审答卷的地方,孙炎和岳仲明特地将同考官们召集来此,只为进行关键的分房定责。
大燕的科举制度因循前朝,春闱会试共分三场,第一场持续三天,考生们要作答三道四书题,还要答四道五经题。
五经者,《周易》丶《诗经》丶《尚书》丶《礼记》丶《春秋》。
五经浩繁复杂,极少有人能通晓,因此历来大考之中,考生只需选择一门来答题,这就是所谓的本经。
分房定责便是按照同考官所治的本经,分为四书一房和五经五房,每房各三名考官。
众人落座之后,孙炎再度郑重宣讲阅卷的规矩和禁忌。
「诸位——」
孙炎稍稍抬高语调,不同以往的锐利目光扫过众人,在薛淮面上略作停留,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道:「本官素来敬佩工部沈部堂的清正耿介,三年前他主持的庚辰科春闱无一人舞弊,一时传为佳话,本官希望癸未科亦是如此。此番沈部堂虽不在考官之列,不过薛侍读身为他的亲传弟子,同样品格高洁朝野皆知,本官希望汝等以薛侍读为楷模,务必做到心无旁骛公正严明。」
众人不由得看向薛淮,心中隐有几分艳羡,但也知道这是薛淮将近三年矢志不移谨守原则的回报,当下只能恳切地说道:「谨遵阁老之命!」
薛淮面色镇静,心里不免有些腻味。
孙炎之所以特地将他点出来,无非还是那个念头,将他推上风口浪尖,逼他在后续某些关键时刻,不得不顾虑薛明章丶沈望以及他自己的「清正」招牌。
当此时,薛淮转头望去,正好与岳仲明的目光对上。
转瞬之后,薛淮主动移开视线,然而那位岳侍郎肃穆凝重的眼神已经留在他脑海中。
只是令他稍感意外的是,直到三月初一,贡院迎来数千名紧张忐忑的举子,岳仲明都没有在私下找过他,似乎他看不出孙炎种种举动的用意。
当贡院龙门处响起鸣炮声,太和十九年的春闱正式拉开序幕。
时间来到三月初四,会试第一场顺利结束,誊录完成后的朱卷源源不断地送入衡鉴堂,被分到《春秋》房的薛淮也正式开始自己的阅卷工作。
这委实是一桩极其枯燥又辛苦的活计。
《春秋》房除薛淮之外,另外两名考官分别是翰林院修撰高廷弼和编修柳彧,他们要在三天时间内交叉评定六百馀份试卷。
工作量实在太大,因此他们不可能对每份试卷字斟句酌,基本只能快速阅览给出一个大概的档次,然后再将那些具备荐卷资格的试卷留下细读,每位考官都要在试卷上留下是否推举的记号,若是选中为荐卷还需写明批语。
及至初五深夜,薛淮已经看完将近四百份试卷,他暂时停了下来,疲惫地揉了揉酸涩的眼眶。
对面的高廷弼和柳彧眼中满是血丝,状态比他好不到哪里去。
刚开始三人还会闲谈说笑几句,尤其是高廷弼似乎有意和薛淮亲近起来,不止一次谈起和赞赏他的咏梅词,而如今他早已没了那份兴致,被淹没在仿佛无穷无尽的试卷之中。
薛淮歇息片刻,重新投入阅卷。
当他看到手中这份试卷某几个固定位置的熟悉字眼,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
早在进入贡院之前,姜璃便告知他,太子有意提携的五名举子会选择五经之中的《春秋》题,这显然是因为薛淮治的本经就是《春秋》,这样一来他们的试卷即便经过糊名誊抄,最后也会出现在薛淮手中。
这个时候他们只需按照提前约定的暗号,在答题中写下那几个特殊的字眼,薛淮便能认出他们的试卷。
虽说姜璃希望薛淮能够帮太子一次,但是薛淮并不想真的那样做,一者此举后患无穷,二者他不能太过降低自己的底线,所以最终他只会看试卷本身的水准。
「第五份,写得还算可以。」
薛淮心中默念,他记得很清楚,之前已经有了四份类似的卷子,其中第四份颇为出挑,其馀三份和眼前这第五份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准。
他在这份试卷上留下一个圆圈,继续评阅剩下的一百多份。
约莫一刻钟后,薛淮拿起一份试卷粗略看了起来。
此刻房内极其安静,另外两人皱着眉头阅卷,长久没有动作。
薛淮一目十行,正要将这份试卷放下,他的动作猛然一僵。
此刻他仿佛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猛然加剧。
手中的试卷上,还是那几个熟悉的位置,还是那几个熟悉的字眼。
竟然出现了第六份疑似暗中约定记号的卷子!
在这寂静安详的夜里,一股浓烈的危机感瞬间将薛淮包围。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