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九十三章 你就是活爹!(1 / 2)

加入书签

第193章 你就是活爹!

开口说话的老爷子,正是刘之纶等太学学子嘴里,爹味十足的平辽局制置副使丶山东巡抚丶京畿巡海都司兼平辽登莱行司制置使袁可立。

左边的是他的学生黄道周,右边是他的儿子袁枢。

两人对视一眼,满眼都是无可奈何。

身为亲儿子的袁枢硬着头皮答:「你就是我亲爹,当然也是我的活爹。」

黄道周答:「事师如父,你也是我的活爹。」

袁可立嘿嘿一笑:「那你们觉得我爹味重吗?」

「父亲,你都是我的活爹了,爹味重不重也无所谓了。」

「你的意思我确实爹味重,很喜欢教训人?」

「老师,你这是提携后进。」

「提携后进?

这几个小患子虽然狂妄自大,但有几句话说得很对。

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时代使命,使命不同,活法也不同。

老一辈人的经验阅历,对于年轻一辈人来说,并不完全正确。

皇上有句话说得很好,实践出真知。

经验阅历,永远都只是过去的经历,不是将来的希望。

如果我们一味沉浸在过去,陷在前人的桔中,就会迁腐僵化丶狂妄自大...」

袁可立眯着眼晴,看着桌面上的酒菜,不知道想起什麽,长叹一口气。

「这次我们押解进京的孔胤植,何尝不是如此。

他被祖先的荣光迷住了眼,以为身为至圣先师的荣光,身为子孙也同样享有,可以肆无忌惮,百无禁忌。」

没错,第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被锦衣卫都指挥使郭明振亲自带队查实,违禁走私丶通敌卖国.::

而且劣迹累累,万历年四十五年,其父孔尚坦就仗看是第六十四代衍圣公堂弟的身份,投身到浩浩荡荡的泛海走私,与建奴做生意的热潮中。

天启二年,孔胤植被朝廷确定为第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继子,接任第六十五代衍圣公位。

接管公府实权后,孔胤植把生父的走私生意做大做强,成为山东泛海向辽东建奴走私的头一号商家,提供了大量的粮食丶棉布丶铁器丶药材,为建奴横扫辽东立下汗马功劳。

天启六年,朱由校发布了针对辽东的全面禁海令,孔胤植不以为然,继续夥同生父,指使心腹族人,继续泛海走私。

被海军拦截,屡屡受阻,便四处钻营。

登莱的袁可立,天津的李邦华,都收到孔胤植的书信,套近乎丶拉关系,希望能网开一面,均被严词拒绝。

恼羞成怒的孔胤植就利用衍圣公的身份,四处拉拢山东等地的士林,联合其他违禁走私受阻的北直隶和山东缙绅世家,怂唆使亲近的官员丶名士和大儒,连连上疏弹劾袁可立和李邦华。

鱼肉百姓丶横徵暴敛丶祸害乡里丶杀良冒功丶治军无方丶贪墨粮饷丶侵占屯田..:

凡是能想得出的罪名,全给他们扣上,欲除之而后快!

要是在万历年间,这样凶猛又高规格的弹劾,袁可立和李邦华早就卷铺盖滚蛋,孔胤植等人的目的会达到,然后开开心心地继续走私赚钱。

但是对于朱由校来说,衍圣公领衔的弹劾奏章又如何?

孔夫子的弹劾奏章朕都不稀罕地看,他第六十五代子孙后代的奏章更不用说。

朕认,他孔夫子才是至圣先师;不认,他只是华夏历史上最有名的老人家!

孔胤植也是如此,朕下诏册封,他才是衍圣公!

后来郭明振查实孔尚坦和孔胤植父子的累累罪行,朱由校毫不迟疑地下诏,大骂孔胤植身为孔夫子嫡脉子孙,受国朝册封优待,居然恬不知耻地通敌卖国。

为了银子铜钱,把老祖宗的忠孝礼义廉耻忘得乾乾净净。

然后一纸诏书,夺了孔胤植的衍圣公位,与其生父一并交有司押送京师受审。

黄道周问:「老师,孔胤植父子结果会如何?」

「少不了西市口走一趟,父子一起被腰斩四截。」

「倒也痛快。只是可叹,至圣先师的子孙,居然如此不堪。」

「皇上对此事说得很明白,我们敬的是孔夫子,敬的是他的学问和思想,跟他的子孙后代毫无关系。

朝廷册封衍圣公,只是以示敬重。

孔胤植不仅是孔夫子的后人,更是大明子民,他先要遵循大明国法,才有资格享受祖先荣光。」

袁枢问:「父亲,皇上还会再册封衍圣公吗?」

袁可立看了他一眼,「大郎,你为何这样问?」

「传言说,皇上有意废除衍圣公,只封奉祀大夫,主持至圣先师宗庙祭祀一事。」

「你觉得如何?」

「儿子觉得,倒也能接受。

先师后人,良不一,尤其是凶金暴元入侵中原,孔家分南北两宗。北宗降元,尽失气节...」

袁可立呵呵一笑:「这些话,都是你从报纸上看到的?」

「对,但儿子觉得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尊儒崇理,尊的是忠孝仁义的气节,崇的是大公至正的天理...

北宗气节尽失,有何脸面代表孔夫子,享受朝廷的供奉,天下的尊崇?」

袁可立笑得很欣慰。

他的儿子才二十多岁,年轻气盛,最容易接受报纸上的这些话。

袁可立转头问黄道周:「幼玄,你怎麽看?」

「老师,学生觉得皇上会妥善处理此事。」

黄道周老道地答道。

他是天启二年进土,后又选为庶吉土,袁可立是他的房师。

袁可立很器重黄道周,巡抚登莱,举荐他为登州推官,带着身边培养。

「老师,孔胤植无非是跳梁小丑,学生更关心江南佃户奴仆暴动案。

此案比衍圣公废立,影响更加深远。」

袁可立脸色慢慢变得严肃,授着胡须问:「你们可有听说过湖州董范之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