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74 章 · 第 74 章(1 / 2)

加入书签

第74章·第74章

说是捐赠器材,实际上东西还没到位,目前只有役工在射圃边缘开挖沙池。

靠国子监免费饭菜度日的贡生是吃不上顾闲做的饭的,每天闻着味道馋得厉害,只能狠狠地啃自己手里的粗粮馒头。

不想这日就着桂花酸梅排骨的香味勉强吃完一顿饭,却收到一份调查表,上头是在收集他们对负责自己这桌人饭菜的膳夫满意度如何。

若说在此之前,贡生们对这些膳夫是很不满的,给的饭菜不好吃也就罢了,态度也不是很好,一天到晚对他们都是爱答不理的。

不过最近好一些了,至少这馒头拿上来时不会跟铁一样硬,反而有点……暄软可口?菜虽然还是不怎么样,但馒头至少管饱!

膳夫们的态度也莫名有些好转,像是在期待着什么,又不好明说。今儿拿到这份调查表,众贡生心里有点了然,原来是需要他们来评定优劣。

这些贡生大多在地方官学里熬了许多年,见多了地方官吏的种种嘴脸,不算是那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酸儒。

他们要不是读书还算可以,很可能也是要服这种劳役!

劳役之苦达官贵人不知道,他们这些大多出身于农户之家的贡生又怎么会不知道?

是以除了实在是饭菜被苛扣得过分了,或者馊了坏了实在吃不了,他们平时也不会跟膳夫闹。

只不过想到过去吃的那些冷菜冷饭,不少人又觉得自己实在没办法在“非常满意”一项打勾,所以每个人都酌情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如实填写。

贡生们边把填好的调查表递到旁边,边跟已经填完的同伴讨论起来,都好奇这个调查表有什么用处。

座中有个叫杨应尾的,父亲乃是当年冤死的兵部员外郎杨继盛之子,他父亲也是今年得以恢复名誉,而他也因为父荫而得了个国子生名额。

坐在他身边的是好几位与他有同样遭遇的国子生。他们虽不是贡生,但父亲去世后生活同样不算宽裕,平时吃饭自然也会馔厅这边解决。

杨应尾也没到京师多久,知晓王世贞刚上任事情繁多,便没去拜会这位父亲的同年。

当年王世贞为了自己家的事到处奔波,他与母亲、弟弟都记在心里,只是如今他只是个国子生,暂时无以为报,这时候凑上去倒有攀附祭酒之嫌。

杨继盛去世十二年,杨应尾也已年过三十,不再是当初那个不知所措的懵懂少年。他心事重重地嚼着手里的杂粮馒头,不知自己未来会如何。

另一边的王世贞注意到膳夫们手里拿着调查表叫监生们填写的动静,转头问顾闲:“你这又是准备做什么?”

顾闲道:“我在这边太受欢迎了,大家都想跟着我学做菜。”

“有句话不是叫‘不患寡而患不均‘吗’?我觉得只教谁都不好,所以弄了个调查表,回头统计一下谁得到的评价高,谁就能跟着我打下手!”

旁人要是干完了自己的活,也不是

孙们又该如何生存下去?

看不见的也就罢了,既是遇上了,顾闲便想着若是他们想学他便多教教。

即便当厨子也不是什么能光宗耀祖的事,但对普通人来说多一个选择总是好的。

再怎么兵荒马乱,人总归还是要吃饭的对吧?

顾闲正这么想着,忽然感觉手臂被人推了一下。转头看去,是王宜玉凑近压低声音关心地问:“你怎么了?”

有那么一瞬间,王宜玉在顾闲眼底看到了浓稠的悲伤。

这是很少出现在顾闲身上的情绪,他仿佛永远开怀,永远无忧无虑,旁人嫌弃他他都不恼,见着谁都是乐呵呵的。

怎么看都不像有什么伤心事的样子。

可就在刚才,她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伤怀与孤独。

仿佛天地间只剩他孑然一身、踽踽独行。

顾闲微微一顿。

他鲜少想起那些过于惨痛的往事,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许多人来说,或许健忘是一种好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