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0 章 · 第 120 章(1 / 2)
第120章·第120章
其实在正式排名的时候,答卷的名字当然还是要露出来的。
何况就十份答卷,还分了五经,也就是说每经只挑出来两份。
在了解顾闲行文风格,且知道顾闲选了哪一经的情况下,想要分辨出哪份是顾闲的答卷还是很容易的。
像苏轼那样针对主考官喜好把风格切换自如,以至于主考官欧阳修误认他是自己学生曾巩、特意避嫌改了他名次的家伙还是少数。
一般人做不到这种程度!
不过即便能认出来,也并不妨碍周弘祖以覆名状态先把答卷过一遍。他以二选一的方式先把五经魁首给挑了出来,接着便是敲定第一人的时候了。
跟殿试一样,排名时会露出名字、籍贯、年龄(甚至还得瞧瞧长相),这样方便调整名次。
周弘祖瞧着自己挑出来的《易经》答卷揭了名,果然是顾闲无疑。
他笑着与陪着评定等次的知府蔡国熙及众学官说道:“我看这顾闲年纪最小,文辞又最精,可得第一。苏州这边出了个三试案首,将来他若有大出息也算一段佳话。”
蔡国熙自是十分意动的,不过还是捋须说道:“全凭周御史决定。”
别看他语气生疏客气,其实他与周弘祖是同年,只是这种场合不好叙旧而已。
周弘祖笑了笑,把名次敲定下来,并叫人把五经魁首的答卷誊抄出去,以便张榜时一并张贴出来供众考生传读。
这是以防有人心中不服,认为他们徇私偏袒。
虽说文无第一,但这么光明正大地连着答卷放出去,至少可以杜绝大部分非议——还能叫众考生知晓什么才叫“文辞通畅”,争取能来个见贤思齐!
名次已定,蔡国熙便邀周弘祖去赴宴,尝尝曾被王世贞记在书中的“烧子鹅”。
谁都没提及的是,他们与王世懋亦是同年。
王世懋与周弘祖都是同进士出身,但周弘祖一直在官场上打滚,王世懋却没当过几天官,现在还在等缺。
王世懋这种情况好缺很难补上,差点的他又不太乐意去。如果要像他们另一位同年林舜道那样辗转四川、贵州,王世懋自忖身体是吃不消的,所以目前还闲住在家。
一届科举录取三百多人,真要说同年之间全都亲密无间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但也比旁的人多那么一层关系。
翌日一早,院试也正式放榜了,这次一并放出来的还有经魁的答卷,不少人挤不进前排便先去看答卷那边。
顾闲一听,也凑过去瞧了瞧,赫然府试时的五经魁这会儿换了两个,竞争最激烈的《诗经》《尚书》《易经》三经之中,只有他这个选修的《易经》岿然不动,仍是魁首!
这么一看,秀才到手了!
顾闲没再去看另一头卖关子似的慢腾腾张贴的黄榜,喜滋滋地跑去在对面茶摊歇脚的顾家老小报喜:“我又是《易经》第一!”
这时顾宝兄妹俩也跑回来
中,你这个教谕就合格了。()
鱞晛?塔?鶘??膉????N??嵎瑞蕑膉?嵎??塔??恏?奥衣??窘????
?想看春溪笛晓写的《食明》第 120 章 · 第 120 章吗?请记住.的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所以说只要是有希望高中的好苗子,对于出任教职的学官来说都是必须争取过来的宝贝疙瘩!
两边吵到最后,还是府学教授说自己这边可以多匀出一个廪生缺给长洲县,才叫从长洲县赶过来的周教谕偃旗息鼓。
提学官巡考过后,考核成绩最优秀的那批生员有机会升为廪生,但得看有没有缺。
廪生名额是有数的,一个县就二十个,长洲这样的科举大县难免会吃紧,不少生员巴巴地等着。
没见王世贞当初刚考上来都只是附生吗?要不是他只想拿个科举资格去考乡试,估计也得等个两三年才能补廪生或者增广生的缺。
只要没有空位,任你天王老子来了都是附生!
这要是能从府学那边多抠来一个名额,对自家学生来说当然是好事。尤其是那些家境不算太富裕的考生,每个月能领点补助总是好的!
考虑到长洲县的三个进士指标不难完成,周教谕便半推半就地完成了。
顾闲这还是赶巧碰上刚考完一轮科举,人家正好有缺了。
↑返回顶部↑